药企并购规避创新药风险 今年并购案40余起近150亿元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10-27 打印内容
2017年10月,复星医药宣布以71.42亿元收购印度仿制药企业Gland Pharma 74%股权的交易完成交割。据了解,Gland Pharma最大单品肝素钠是目前全球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而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肝素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此次收购将有利于复星医药将Gland Pharma在肝素行业的能力嫁接入国内。
2016年8月,上海医药宣布9.8亿元完成对澳洲保健品企业Vitaco的并购交易。上海医药表示,公司拥有丰富的国内线上和线下渠道资源,而Vitaco拥有优质的保健品产品线,二者结合可打造规模化的保健品产品组合及拳头产品,构建良好的资源互补和协同优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数量超过400起,并购金额超过1800亿元,海外并购案超过200亿元,刷新并购数量及金额纪录。不过,从目前海外并购案例来看,国内企业寻求海外并购合作模式更多为跨国企业提供技术、中国企业提供生产和渠道,这导致国内药企难以提升自身研发实力。根据德勤的数据,近一半企业已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分析认为,只有在创新药物领域,由中国企业提供技术,与国际巨头共同面向全球市场进行新药研发,中国制药产业才能在国际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目前仅有正大天晴、恒瑞医药等极少数企业在与跨国企业合作中扮演技术提供角色。2016年,正大天晴与美国强生制药公司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将一款治疗肝炎的创新药物在中国内地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美国强生公司,该药物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强生将在中国之外开展该产品的全球开发、生产、注册和商业化推广。2014年,恒瑞医药与美国最大的仿制药企业之一Sandoz合作,由后者负责注射用环磷酰胺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并购提速
增强自身研发能力是改变国内外合作模式的重要条件,通过并购国内研发型小企业将成为未来国内药企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新趋势。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Health合伙人赵衡表示,新药研发时间较长,甚至十年时间也不一定能研发出来一个创新药,就算是到临床三期、四期时也有可能被毙掉,让过去十年的投入付诸东流。“国内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逐渐增加,但这些企业难以承担研发失败风险。即便是研发成功一个新品在上市初期销售情况较好,随着时间增长,竞品会不断出现,企业将面临单一产品带来的风险。在大企业需要有潜力的新品增加自身产品线、小公司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未来境内并购数量会有所提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