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救命药仍偏紧 广东督促药企供应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5-12 打印内容
上述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平台系统筛选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这是此次断供规模较大的主因之一。即,以往几批未供货名单仅限于竞价合同,此次公示包含议价合同,所以名单数量显得比过去多。
而医院报了数量之后,药企会进行报价,此后存在不少医院迟迟不在平台签合同下订单的现象,此时卫计委等有关监管部门会催促医院签合同下单。部分医院在下完单后不久投诉药企未供货,这部分合同会计入未按合同供货的情形。另外,统计时间和公示期存在时间差,在公示名单时很多企业已经向医院供应了药品。
“从以往几批公示的结果来看,最终进入黑名单的仅有10家企业左右,”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急救药、临床必用药医院都会有相应的替代品,目前不会形成明显负面影响。公示未供货名单本身是向药企施压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保障药品供应。考虑到要平衡和保护交易各方的利益,平台设定公示期这样一个缓冲期,也会关注药企供货的一些实际困难,给予药企整改的机会。”
多举措应对断供
事实上,药品断供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翻检过往,各地断供药品跟广东此次断供药品的共同特征是集中在廉价药、救命药等领域,例如近几年多次在全国各地出现断货的鱼精蛋白(抢救凝血障碍)、溴吡斯的明片(重症肌无力特效药)、平阳霉素(儿童肿瘤常用药)等药品。其中小容量注射液较为常见,此次广东公示的711个急抢救、廉价药中,小容量注射液最多。
“当归注射液、胎盘注射液等以前常用来做穴位注射的,已经停了近10年了,”多次遇到药品断供问题的和新医生集团创始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子谦医生感叹,“这些注射剂一支才2毫升左右,便宜到我从来不记得单价是多少。医院没进货,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供应商的原因。”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则指出:“主要还是价格问题,中标价格太低,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现在制药企业数量太多了,GMP改造、一致性评价等出台之后没能大量淘汰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药企都奔着利润空间大的、高价药去生产,市场整体还是呈现无序竞争状态。”
记者了解到,药企中标之后断供的原因繁杂,包括药企觉得无利可图而流标;中标企业觉得无利可图,产品虽然挂在网上却不生产,导致医院采购不到;因为赚不了钱,药企在药品生产批文到期了也不去继续注册,因此无法完成生产等等。
明欣药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也有可能是上游原料药短缺。大部分药企自己不生产原料药,需要购进,如果原材料短缺或者突然涨价导致供应不协调,也会导致缺货。大部分药品更换原料药是要向卫生机关报备的,在没有批准之前更换原料药的这一类药品也不能发货。”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