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布局增速放缓 跨国药企等待反弹时机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9-29 打印内容
在美国,消费者业务板块面临和仿制药一样的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增长速度下滑。而随着跨国药企的二季度报陆续发出,部分跨国药企的消费者保健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中国,零售终端的OTC和保健食品市场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增速却在加快。根据IMS的数据分析可知,2017年第二季度零售药店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784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增长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均价的上涨。而从重点监测的城市来看,国内企业的市场增速在加快,跨国药企的市场增速有所下滑。
究竟跨国药企在国内布局OTC和保健品业务是否显现出疲软和不适?在一些跨国药企的负责人看来,目前增速下滑是正常的,他们看好这一市场,并在等待反弹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近日,跨国药企同零售终端进行进一步交流。
布局明降暗增
过去几年,各大跨国药企在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的布局尤为引人关注。2014年,拜耳收购了滇虹药业,并收购了默沙东的OTC业务;同年,GSK和诺华达成资产置换交易,提高了对消费者保健业务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去年年底,上海施贵宝解散国内的OTC事业部及其团队,而今年跨国药企在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方面又出现增速下滑等现象,给跨国药企在中国布局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战略蒙上了一层纱。
有数据显示,在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市场,按集中度排名前20的厂商占据25.7%的市场份额,其中5家为跨国企业,占据6.3%的市场份额。41个核心城市对跨国企业的贡献高于国内企业,汤臣倍健的市场销售额依旧排名第一但增速持续下降。
面对外界的疑问,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销售副总裁黄新峰在由拜耳健康消费品部举办的“共赢中国OTC市场”会议上解释,拜耳公司总体对中国的OTC发展持乐观态度,作为“十三五”规划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健康中国”强调了自我保健,这个观念与OTC和保健品产品发展吻合。他提到,“从最近新药的研发也可以看出,产品细分非常清晰且越来越细化,企业的投入和自我教育会来带产品细分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目前,整个中国药店的培训和推介正呈现非常快的发展趋势,我们对零售终端OTC的发展很有信心。”
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王琴表示,OTC相对处方药更能体现出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特征,要赢得以消费者为主导的OTC市场,药品零售企业就需要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业务模式。在全新的业务模式下,更加注重药品的疗效、提升专业化的服务并优化消费者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进行口碑引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