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催生医疗新生态 未来大健康市场空间巨大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4-20 打印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希玛眼科院长林顺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发出呼吁“要鼓励真正有实力的民营医院发展,公立医疗和私立医疗并重,让患者有更多选择空间”,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让患者有更多选择空间,这也正是一直秉承大医精神的一大批民营医疗机构的不懈追求。长期在市场夹缝中求生的经历也铸就的敢打敢拼精神,更激励着他们并未因掣肘而放慢前行脚步。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德仁口腔从1984年开设第一家诊所,到如今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累计服务患者超500万,面向学生群体提供六龄齿窝沟封闭公益服务超过4万名,设立广东首个专业级大型青少年口腔科普教育基地,在当地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
以德仁口腔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医疗机构的自身实践和络续成功,为后来者再次昭示这样一个道理:在市场竞争中,要始终将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始终放在首位,这是取胜的必备法宝,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旦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原有品牌形象自然得到升华,更会转化为市场上的话语权,市场占有率低等难题将迎刃而解。业界专家普遍持有这样一个共识,也一再被民营医疗机构长期实践所证实。
需求侧领衔
专科医院或成高质量发展支点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博士,现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AM)咨询专家,对世界医疗发展和中国医改有全面研究和独到见解。在他看来,医疗领域属于需求侧,与其他领域供给侧改革不同。
“一切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衡量标准,不断追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不断完善的康复管理和服务,这是需求侧对医疗领域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点。”时占祥强调指出。
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四十年中,民营医疗机构曾一度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纷纷构建综合医院并作为市场主攻方向。近年来,专科医院大规模涌现,至2015年民办医疗机构已达1.4万多家,以专科医院为主,并保持每年1500家左右的增量。
民营专科医院在市场中后来居上,与其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彰显密切相关。在精准服务上,可为患者实际病症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杜绝过度检查;在贴近服务上,可为患者推出移动医疗深入社区和远郊,有效缓解“就医难”。这也正与需求侧内在规律和要求相吻合。
投资走向被视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德勤2015年发布的《民营医院和诊所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在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中国国内专科医院的投资量占总量的84%。这一报告揭示专科医院或将成为大健康产业下一个投资风口。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