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压力之下 2018年国内药企“钱”景如何?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7-13 打印内容
市场竞争:原研药降价
此前,跨国药企产品即使是过了专利期也不在中国大幅降价。默沙东于2010年1月1日,宣布统一降低舒降之的出厂价,由此开启了跨国药企在华降价的先例。而近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跨国药企在华逐渐开始主动降低其原研药价格。近日,各省药品采购平台传来跨国药企陆续降价的消息。6月29日,湖北省药采平台公告辉瑞申请将其15个品种采购价下调;7月2日,甘肃省药采平台发布公告,辉瑞6款产品降价,西安杨森产品(达珂)降幅51.6%;7月5日,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辉瑞和西安杨森等公司部分药品主动降价的提醒通知》称,辉瑞和西安杨森等公司主动申请降低了部分药品供货价格。
这种情况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专利期已到期或即将到期,而国内出现的仿制药已经有一定竞争力。跨国企业此时选择降价是以价换量,以其凭借原发药的优势占领市场;二是适应国内医药以及医保政策。尤其是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集中采购谈判中,带量采购的政策影响很大。当然,如果原研药没有可替代的新品出现,仿制药品种没有或者很少,企业降价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跨国药企原研药的大幅降价,对于国内仿制药来说,短期来看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仿制药即使价格低于原研药,但是在医生和患者眼中,原研药的质量肯定会更好。如果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医生和患者更倾向使用原研药。这样一来,国内仿制药的相关企业,销售市场占有量有可能会下滑,企业利润也会相应大受影响。
行业发展趋势:整体增速放缓
商务部《2017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2001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4%,但是,增速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4003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0%,增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报告》说,2017年药品批发企业销售增长有所放缓,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进一步提高,医药电商开启资源整合的平台化发展之路,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明显加剧。
国家的健康规划早已出台,不再局限于医疗方面。而是将预防保健也纳入健康产业中。少生病、不发病作为健康产业的主流。也就意味着,医药消费市场中保健将挤占医药消费市场的份额。这样一来,国内医药企业的盈利势头肯定会受到抑制。
不过,国内药企还是有不少机会。由于国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人口老龄化、肿瘤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增加等为医药行业的稳健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再加上养老、康复这些大健康产业的延伸,以及互联网医疗的兴起,生物制药领域比如起预防作用的各种疫苗对于药企而言依然前景广阔。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