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药联体”成立 破解短缺药供应难题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8-3 打印内容
“今后要及时更新短缺药品的目录,有计划地提供信息公示,发动市场竞争作用、调节好供需平衡。”胡善联建议。
短缺药成因复杂
短缺药已成为医疗领域绕不过的话题。“药荒”“低价死”现象频频发生,原因何在?
“按道理药品不应该出现短缺的情况,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大面积药品短缺。”去年6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门针对短缺药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药品短缺由生产性、政策性(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机制性(采购使用低价药动力不足)及投机垄断性四个因素造成。
在上海医药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看来:“短缺药的成因复杂,比如由于原料供应、定价机制、信息不畅等因素,临床必需产品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现象时有发生,给患者治疗带来了不便。由于对药物缺乏动态、长效、科学管理机制,短缺药的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会影响民生。”
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赵志刚主任通过调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现状,发现药品短缺主要是由于短缺药品利润低或者使用量小,药企不愿意生产,流通企业不愿经营,再者中标的低价药品存在弃标情况,也造成药品的短缺。
原国家卫计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表示,容易短缺的药品供应往往缺乏市场弹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比较突出。
多重机制保障短缺药供应
针对短缺药品供应问题,去年6月28日,原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建立健全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实施定点生产等重点任务措施。强调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监测预警机制和国家、省两级应对机制。到2020年,建立成熟稳定的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构建短缺药品信息收集、汇总分析、部门协调、分级应对、行业引导“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今年2月1日,工信部联合卫计委、发改委、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的通知》,组织开展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小品种药,并将通过招投标选择若干家企业定点生产,改为通过申报与审评选定“集中生产”与“生产基地建设”。预期到2020年,实现稳定供应100种小品种药。
“定点生产能够有效地缓解燃眉之急,然而短缺药供给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仍需借助市场调节的力量。”胡善联坦言。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