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廉价药何时能不再短缺
作者:有 来源:医药网 2018-8-31 打印内容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药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药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环保改建、设备升级、技术转移、工艺改进等,由此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此次恢复供应的丝裂霉素就很有代表性。
2017年4月,原国家卫计委、原食药监总局、工信部为保障丝裂霉素的供应,在国内选择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定点生产。但要实现复产并不容易。“针对规模化扩产碰到的生产技术问题,我们耗资1000多万元进行了大量试制和研究,并以最快速度向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递交质量标准修订后的药品注册补充申请,药审中心通过特殊加快通道于2018年5月批准。”瀚晖制药副总裁杜加秋说。
“让企业不计成本地生产药品,不太现实。”蔡丽萍坦言,临床上最关心的是药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利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及时地满足临床需求。
事实上,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此次复产后的丝裂霉素价格会有所变化。“像以前那样廉价的丝裂霉素可能不存在了,因为企业根本没法做。”杜加秋坦承,丝裂霉素每年临床需求量才3万支左右,很难产生规模效应,但政府不会让企业亏本生产,企业也会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结合成本情况制定价格。此外,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企业将酌情进行部分赠药。
像丝裂霉素一样,一些短缺药也已实现稳定供应。据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副处长宋其森介绍,2016年到2017年,我国对7个临床必需、用量不确定的短缺药品进行定点生产试点并确定价格。“我们请第三方机构对这7个短缺药的生产供应情况进行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基本都实现了稳定的生产和供应。”
药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待整合
尽管丝裂霉素等实现了生产供应,但如何确保这些廉价药不会再断货呢?
蔡丽萍认为,解决药品短缺问题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掌握信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加强药品管理,完善清单管理制度。据她介绍,我国从2016年开始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各地药品集中采购中心也可通过药品采购情况了解短缺信息。掌握了短缺信息,还要加强对短缺药品的管理。“政府部门必须走在药品短缺的前面。最近我们在起草关于短缺药品清单管理的文件,还将出台关于医疗机构内部短缺药品管理的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疗机构在发现药品短缺后如何应对。”
不过,王学恭认为,小品种药品出现供应短缺的现象很难杜绝,“很多药品品种特别是原料药都集中在一家或者几家企业生产,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很容易出现断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