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导致急抢救药时有短缺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5-17 打印内容
“药品涨价现象的发生与2015年6月1日取消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相关医保支付标准尚未出台有很大关系。”吴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规律会进一步发挥作用,急抢救药品价格会在没有最高零售限价的情况下上涨。与此同时,部分急抢救药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少,形成垄断并操控价格。原料药价格偏高也提升了急抢救药品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政策衔接出现空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料药价格垄断等多重因素的相互叠加,加剧了急抢救药品的涨价程度。
吴晶进一步说明,虽然急抢救药品的涨价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相关,但想要凭借市场本身发挥作用使药价慢慢降低并不可取,因为药品市场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完全竞争型市场。一般情况下,完全竞争型市场具备四个条件——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但药品市场进入壁垒很高,需要企业具备生产批号、生产车间、GMP认证等一系列条件,没有多年的准备难以进入。并且在急抢救药品市场中还存在原料药垄断的现象,导致了市场应答缓慢。单凭市场本身来使药价降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急抢救药品市场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吴晶强调,但这只手不一定是直接管制价格或委托生产,而是营造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多管齐下破解急救药短缺难题
针对现在急抢救药品面临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等难题,张国强认为,在将价格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市场的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综合衡量药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等,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为药品划定出一个价格范围,在不影响患者使用的情况下,保证药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充分调动急抢救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他结合临床经验分析认为,应该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配急抢救药品。比如在一些毒蛇较多的地区,可以多储备一些解毒药品,而在情况相反的地区则可以适当减少,使得急抢救药品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医保目录也应不断完善,将急抢救药品都纳入医保目录,让更多合适的急抢救药品在急救中发挥作用。医保报销需要及时衔接,否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负担。”吴晶补充道,同时也应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打破目前的原料药垄断局面,维持药品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探索保障相关药品供应之策。如5月6日,广东省卫健委网站公布《广东省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对备受关注的短缺药品问题进行了详细明确:加强短缺药品预警应对。实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审核处置、清单管理制度,定期发布短缺药品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对于临床必需、用量小或交易价格偏低、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等造成供应短缺的药品,可通过市场撮合、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纳入储备等措施保证生产供应。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