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药停产缺货 原料药不合理涨价带来的影响
作者:赛柏蓝 来源:赛柏蓝 2020-12-11 打印内容
很多受原料药价格上涨影响的药品,其实都有着很明显的特征。例如板蓝根颗粒,是抗流感的中成药,流感季节需求量巨大;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是急抢救药,近年来曾多次出现短缺;甲巯咪唑片是甲亢患者常用药,也是近年来各地短缺药目录的常客。
此外有媒体报道,二巯丙磺钠注射液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唯一的救命药,在今年也出现了短缺情况。据健康时报8月21日的报道内容显示,该药已经停产几个月了,从今年3月份缺货以来,至今仍一药难求。
据了解,该药出现短缺也是由于原料药的问题——原料药厂环保搬迁和工艺改进,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市场销量小,企业难以获利。其价格也从之前的29元涨到49.5元,后因为停产又涨到了58元,甚至被炒到100多元。
很多廉价救命药、罕见病用药都存在短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没有足够利润空间,因此会导致两种情况出现,要么涨价维持生产,要么停产止损。
实际上,对于药品的价格与成本的问题,国家早已重视。
此前,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关于做好现阶段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价格管控方面提到:
依托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建设全国药品公共采购市场,统一编码、标准和功能规范,推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政策联动,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函询约谈、成本调查、信用评价、信息披露等手段,逐步完善具体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药品价格常态化监管机制。
在供应保障方面,早在2017年6月原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下,药品价格和成本倒挂的情况将能够有效避免。要解决廉价救命药的短缺问题,如果能够从根源上着手,平衡好企业利润与临床需求的关系,在合适的价格区间里让企业不亏损,将能进一步保障广大患者的日常用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