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为何用这三个词评价中国疫情防控?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0-2-28 打印内容
其次,当前缺疫苗少药物的情况下,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而是灵活应对,“有什么就先用什么,用什么就快速地去用”。
比如,张文宏在归纳“上海方案”时指出,作为一个最可能出现大面积暴发和蔓延的城市,上海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进行科学筛查和迅速诊断。同时,政府实行众多有效举措,避免出现想象中“返程复工”潮带来的二次疫情高峰。
梁万年表示,中国采取了隔离、医学观察、减少接触、自身防护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改变了疾病传播进程。这是中国应对此次疫情的最大成绩之一,在考察报告中特别推荐给其他各国。
积极:冒着被指责“过度反应”的风险投入防疫
布鲁斯·艾尔沃德给出的第三个词的原文是“aggressive”。冯子健对此解释时坦言,既要看到积极一面,表现在中国能够把现有的防疫手段用足,尤其是从中央到基层均被动员起来;也要看到争议一面,即外界也有是否存在“过度防疫”的担忧。中方恰是冒着被指责“过度反应”的风险更加积极地投入防疫。
对于中国是否“过度反应”,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近日受访时表示,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感染比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得多,“因此,我们应努力来控制病毒传播”。
联合专家考察组也注意到,中国在新报告确诊病例下降的同时已在考虑恢复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布鲁斯·艾尔沃德重申,任何国家所采取的超过《国际卫生条例》推荐建议之外的其他措施都应该重新评估,“因为中国的风险在下降,而中国能够为世界带来的贡献在增加”。
“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好评。”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姜敏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体现出众多医务工作者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受访专家也强调,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面对接下来的防疫,中国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中国也将给所有国家带来信心。(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