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料药中间体前景可期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0-5-21 打印内容
我国科学家的前沿研究
除此之外,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在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中间体领域科学文献中,有3篇文献的影响因子得分超过了9分,其中两篇文献来自于我国,且我国论文所涉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要高于英国论文。从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看,两篇中文文献均是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突破,而英国文献关注点则集中于生物药赫赛汀的原料差异。
重庆大学李杨教授课题组的科研方向集中在两个领域:合成有机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在该研究综述中,李杨系统介绍了课题组近些年在苄基传统领域中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主要包括在芳烃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苄基中间体,引入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多种策略,为简化合成步骤、拓展合成思路及降低工业成本提供了具有价值的研究经验。而来自浙江大学的陆展教授,主要从事基于手性配体设计的地球丰产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和可见光催化反应研究。该研究中主要通过光氧化还原和镍双重催化等传统手段,实现了1,1-二芳基烷烃的不对称耦合反应,并引入位阻型手性双咪唑啉配体作为关键中间产物,解决了反应中的手性难题,进而拓展了不对称耦合反应的合成思路。
与此同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Bar ranPE则将研究目标放在了更为前沿的抗体原料药领域,利用多种质谱方法对3批赫赛汀抗体进行了检测,其中2个批次为标准的mAb抗体,一组为完整的Fc片段。检测手段包括用天然离子迁移质谱法研究糖基化反应的构象变化、用离子迁移质谱法检验mAb的原子碰撞能量,并最终采用正交技术评估批次间的变异性。
或许从实验手段上来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混合型质谱研究手段更为先进,且所针对的研究对象——赫赛汀更为前沿,经济价值更高,技术空白更大。但是,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原有基础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相对难度更大,而且更需要扎实的功夫和技术打磨。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患者来说,目前抗体等生物药仍是医疗“高端品”。对于化学药原料工艺的改进,进一步压缩成本拓展原料来源,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更为实际高效;而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中,我国科学家无疑正行走在高速超车道上。
如果今天有人问中国的原料药中间体前景是否可期?我们可以坚定地回应:是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