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中药材种植开出致富“好药方”
作者:人民资讯 来源:百家号 2021-8-6 打印内容
据悉,作为榆中县中药材产业新军,艾草种植在榆中北山地区成功实现了种植产业化。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全县1000余户农民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8月1日,在榆中县马坡乡分水岭西侧,数万亩当归、黄芪、党参在艳阳下长势喜人。“这几年在中药材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一直种植当归,亩收入达6000多元,今年我又承包了亲戚的闲散地,扩大了种植规模。看着现在当归的长势不错,但愿今年能有个好价钱!”在承包地里锄草的牛荣福告诉记者,种菜的收入比一般农作物收入高5至6倍。
榆中县北山地区的甘草、黄芪等药材品质优良,榆中县不断扩大该地区耐旱型甘草、黄芪等种植面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全县甘草种植面积8万亩,年采挖2万亩,年产量1万吨以上,黄芪0.5万亩,年产量2500吨以上。同时,北山高原艾草的推广种植,全县中药材又添一新品种。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北山地区乡村振兴成功打造了又一新支柱。
“目前榆中县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贡井、中连川、上花岔、哈岘、园子岔、韦营、马坡、银山、新营、甘草店、小康营等乡镇,主要种植甘草、黄芪、黄芩、当归、柴胡、板蓝根等。”榆中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榆中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总产量达2万吨,一产实现产值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7.5亿元。
多方参与 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式
榆中县按照政策引导、农户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集团+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了“公司建基地、合作社连农户、乡镇抓面积、农技部门抓技术、政府主导抓落实”的产业推广模式。全县现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0家,种植大户62家,培育了华源、正源、百草等3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在北山地区建成中药材储藏基地3个,库容总量达到2万吨。甘草饮片、艾草等产品远销台湾、韩国及日本等地。
榆中县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常明告诉记者,合作社在产业带动上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为农户统一拉运苗木,降低运输成本,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为农户垫付前期苗木款,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在贡井乡、上花岔乡、中连川乡的吕家岘村、百碌村、黑虎村、高渠村等12个村,扶持112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1.01万亩。目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5万亩。
据悉,榆中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引进华源、正源、百草、润康等4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成中药材储藏基地3个,库容总量2万吨;建成饮片加工基地3处,年产饮片1200余吨。同时,榆中县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以订单农业扶持形式,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拉运苗木,降低运输成本,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有效加快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