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及时捕捉机遇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者:新浪财经 来源:百家号 2022-1-7 打印内容
近日,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再迎重磅政策利好。2021年12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实,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政策支持中医药科研机构新药研发并推动市场普及。比如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制定一批中医特色诊疗方案,转化形成一批中医药先进装备、中药新药,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中医药临床效果搜集和客观评价等等。
笔者梳理发现,当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形成了从挖掘、研究、审批、支付完整的政策支持链条。随着中医药原创优势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传统上,中医药领域产学研的途径通常由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临床实践发现问题再确定研究方向,做出成果后通过相关的转化平台,谋求需求端进行成果转化。众所周知,一般应用型科研项目研发周期相对较短,市场需求迎合程度较好,而对于基础型、创新型科研项目,研发周期往往较长,动辄几年甚至几十年。
毋庸讳言,在成果转化、实现医疗和市场价值方面,不是所有的中医药科研项目都能脱颖而出。因此,探索中医药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前瞻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已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捕捉市场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笔者认为,首先,这种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必须来源于扎实的市场调研、来源于需求端的消费升级,来源于产业链创新技术的发展,更来源于时代发展对中医药提出的新的要求。
例如,作为药物研发类型的科研项目,不仅需要针对已发生疾病的治疗药物(特别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中医名方名药)进行挖掘开发,同时需要对于疾病谱的预判性、总结性的研究,前瞻性研究医药市场的发展机遇。因为致病因素是随着环境、气候、人体不断演化的,所以需要结合环境、气候和社会的变化趋势,预判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类型的疾病;与此同时,还需要找出已经发生的疾病又有哪些可以采用共通性的治疗方法。
其次,中医药产业化的提升还亟须大胆借力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伴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药材种植方式、炮制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医疗服务方式都将产生深刻变化。中医药科研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产业链,对已经拥有或正在研究且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情况进行重点研判,用“跨界”的思路,融合性发展科研项目,取得更适合未来临床和市场的优质科研成果,从而加速转化,有效抢占市场先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