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与临床研究设计的关键注意点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网 2017-10-13 打印内容
美国学者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表明,对于普通感冒患者来说,与给予药物治疗相比,不给予药物治疗有延长病程、增加疾病严重程度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给予含紫锥菊(echinacea)成分的药物还是安慰剂,均可使感冒患者的病程缩短、症状减轻。这篇研究发表于《家庭医学年鉴》[Ann Fam Med 2011,9(4):312]杂志上。
研究的设计及干预流程如右图,结果显示,未给药组、盲法安慰剂组、盲法紫锥菊组及非盲法紫锥菊组患者的平均病程分别为7.03天、6.87天、 6.34天、6.76天,这4组的平均疾病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286分、264分、236分、258分。在亚组分析中,盲法安慰剂组与非盲法紫锥菊组患者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用药中的安慰剂效应不容忽视
首都医科大学 顾??/p>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报道,反映普通感冒治疗中安慰剂效应问题。阅后感到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对于普通感冒这类自限性疾病,目前不存在对因治疗方法,所有药物基本上属于减轻症状。因此医生在处方时,一定要注意适应证与避免副作用。
安慰剂效应是1955年由比彻(Beecher)提出,他对9种疾病进行共15次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安慰剂效应”竟达15%~58%,平均 35.2%。安慰剂的作用体现了心身相关的机制。这种现象是患者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在医学上是可以解释的。有研究用一些淀粉制作的“安慰剂”治疗很有 效,约1/3患者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使病情有一定好转。
由于发现了安慰剂效应,有关部门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仅要证明药物治疗疾病有作用,而且要证明该药物比安 慰剂更为有效。由于医生对有关药物的主观印象会影响其结果判断,亦可影响患者对药物作用的判断,因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方式进行。
基层医疗中类似感冒这种自限性的疾病很多,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服药治病”,适当使用安慰剂有积极作用。同时要看到,有一种安慰剂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 的,这就是医生的仪容与态度,这些都能成为患者的“定心丸”,令其压力与病痛获得有效缓解,这种安慰剂作用还需要大大发扬。
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复旦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 王小钦 刘锦铭 程克斌
这篇论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感冒这种常见病、多发病,来明确安慰剂效果、美国常用的感冒药紫锥菊提取物是否有效、医师的临床干预和患者的心理期望作用效果如何。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