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低价药招标死 政府将协调供需双方磋商定价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6-30 打印内容
“我晚上做梦都梦见鱼精蛋白到货了。”——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焦虑的心外科专家最现实的困境——“一般情况下我每周做8台手术,但是5月第一周我只做了4台手术,减少了一半的手术量。”
导致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廉价的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简称“鱼精蛋白”)出现了供应紧张、甚至断货的现象。上述心外科专家透露,“我们医院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100~200支鱼精蛋白的储备,但现在只剩十多支了,都不够应对紧急抢救了。”
而为了避免这样因药品短缺而导致患者和医生手足无措的情况再次发生,相关部委出台相应政策,试图对市场供应形成一定的引导。
6月28日,国新办就《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日《意见》已由国家卫计委联合8个部门印发实施。在起草文件的过程中,国家卫计委同步开展了短缺药品的监测分析工作,目前梳理出了约130种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并分类明确了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加强供需对接、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罕见病用药政策等6项应对措施。
曾益新介绍说,近段时间会同工信部、国资委、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已经一揽子解决了近50种清单内药品的短缺问题。
但他同时也指出,短缺药的清单肯定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通过建立监测哨点监测信息,及时研判,能够及时反映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既要用六大措施解决当下问题,同时还要兼顾长远,就是要对这些造成短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利润低成“招标死”主因
儿童药、低价药、罕见病用药短缺事件时有发生。例如鱼精蛋白是治疗心脏病手术的必用药,价格仅为十几块钱一支,而去年大半年中,这种药物在全国多地出现短缺甚至断供。并且这并非鱼精蛋白第一次短缺。早在2011年下半年,鱼精蛋白就曾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短缺现象。
对于药品短缺的原因,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一些低价药品利润较低,药企生产动力不足。另外,还有(企业方面)想涨价的原因,先让市场“饿”一段时间,从而提高药品价格。例如中间商囤货涨价,或者几家生产企业联合涨价都属于类似情况。此外还包括药品平时日常用量小,生产企业较少,储备不足等原因。
“市场上有些低价药的生产成本是一块八,但是招标价只有一块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愿意从事生产了。”史立臣说。
针对企业生产动力不足这一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药品零加成政策实施,在减轻百姓看病负担的同时,由于一些地方配套补偿举措不到位等原因,使得公立医院倍感压力,甚至出现部分药企中标后不生产,即所谓的“招标死”、“中标死”现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