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低价药招标死 政府将协调供需双方磋商定价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6-30 打印内容
有医药行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低的中标价格可能会导致部分药品供求失衡,为此也需要注意低价环境下的药品质量出现隐患。
曾益新指出,药品招标价格低并不是一件坏事,首先反映出药品需求方希望尽可能拿到比较低的价格,来减轻医疗机构和老百姓的负担。尽管愿望和出发点是良好的,但是我们还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让企业长期亏本供应。
政府协调提出合理价格
本次出台的《意见》也将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曾益新表示,在这种时候,单靠完全的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由政府出面协调,搭建一个平台,供需双方医疗机构和企业各自讲出他们的困难,大家经过磋商,形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政府在这里起到“搭平台、促对接”的协调作用。
“《意见》中对政府的定位其实是一种新的机制,既不是裁判员,更不是运动员,有点像协调员。既不是政府指定一个价格,也不是完全的市场机制,是政府当协调员,把企业、采购方、医院、专家请到一起,在保证供应稳定的前提下,商量出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曾益新说。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药品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药品管理法执法检查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表示,对于短缺药品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量价挂钩,适当调升价格,使药品生产企业既有合理回报,又确保医保的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磋商价格,有利于形成药品的合理价格。
陈竺表示,谈判议价或者磋价的政策基础是药物经济学研究。我国现在这个领域的教育、研究、施策各方面都非常薄弱。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应该迅速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短缺药品的成本构成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药品价格差异,研究短缺药品调价以后医保和患者的家庭承受能力,从而在对药品招采和必需药品的价格调整进行政策指导时,能够做到循证决策,有的放矢。
目前,这项工作已在积极开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山东省卫计委网站获悉,近日,山东省参加了国家卫计委药政司组织的短缺药品市场撮合工作,供需双方对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青霉胺片这2种药品与3家企业进行了市场撮合,最终形成了供货价格。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