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两票制试行一周年 医药流通链利益博弈进行时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2018-1-26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流通企业分为代理商和配送商。游走于各大医院和病房的医药代表来自代理商,通过人情、人脉走入医院的是代理商,体量规模不够大的是代理商。而A股申万三级行业划分下的27家医药商业上市企业,多数是配送商,他们有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或许也有一些代理服务。在供应链环节里,代理商和配送商有时候是上下游对接关系,有时候是平行关系。并购,一般是配送商并掉代理商。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的意图的确是推动流通行业的大合并。其原因在于,不论对药品还是耗材的定价,发改委都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要综合考虑底层药价的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从前流通环节太多,代理商和配送商太多,每家出一个价格,招标价容易受到“市场绑架”。

某药企高管Y说,单从医疗器械而言,目前即使在同一个省,大多数情况下价格也是不统一的。医疗器械价格不透明,医院到底卖多少钱,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上海某三甲医院管理研究中心Q主任说,不同器械打包组配的方式不一样,同一个器械价格相差1倍也是合理的。

两票制限定了流通次数,同时一些省份又规定了医院可选择的流通企业数量。决策者的意图很明显,不想看到那么多的流通企业和那么多的价格,另外,长久以来存在于行业里的洗票、过票导致医疗用品价格虚高的操作,将随着商业公司规模的变大而更难操作。决策者显然希望流通环节能更加有序。

但并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尽管中小代理商有医院熟人关系,但其中一些公司存在过大的财务风险,大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选择保留一部分、剥离一部分,甚至对人员也会实行重新应聘再上岗,这是被并购的企业不想看到的。而且如同所有的并购一样,并购后的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掌握控股权,派总经理过去,但有时候也会照顾标的公司需求。”一家地方流通国企高管Z说。

另外,最讲究合规性的国企,在并购过程中会碰到审批时间过长、溢价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已经造成了部分好的标的资产被民企抢走的情况,有时候自建子公司覆盖市场盲点比并购来得更容易。

谁选配送商:

事小影响大

这是一位医药分析师同样遇到的问题,他的客户问他,该由谁来选配送商,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在行业看来,长期以来,配送商都处于供应链的弱势地位,向上缺乏对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向下缺乏对医院的议价能力。暴利的不是配送商,他们赚取的本就是中间配送环节微薄的利润。

行业内的人会说,配送商经常在供应链里受到“夹板气”。在生产商、流通商、医院这个供应链体系里,最强势的是医院,然后是有强势竞争品种的生产商。“强势的生产商会要求货到付款,签长期协议可能也就是3个月的回款期,但是流通商卖给医院,可能会有9个月的回款期,这样的垫资行为让商业公司现金流压力很大,规模越大,财务费用压力越大,这也是行业小公司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上述药企高管Y说。

12345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