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票制试行一周年 医药流通链利益博弈进行时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2018-1-26 打印内容
两票制之外,整个医疗体系同时承受着其他制度改革。从前医院自负盈亏,随着“零加成”和“严控药占比”的医改措施推进,医院营收能力被大大挫伤。“但是医院需要钱去投入设备、人才以及日常运营,药房这块利润受损失,他必须要从其他渠道把利润补回来。”Y说。
选配送商,凭什么选你?
从前的医药流通过程中,医药代理的存在就是因为在医院有所谓的“人脉”,所以由代理商来行使灰色交易,并且从中攫取利润。现在如果按照陕西省的制度来看,由医院选择配送商,那么仍然打不破这层“关系”之下的利益链。
而对于被选中的配送商来说,则要去对接尽可能多的医药、器械生产企业,不仅要投入成本铺好渠道,也要投入成本覆盖产品业务。
但由药企来选择配送商就不一样。医改政策对医院药品和耗材的限制,正在还原中国医疗行业对药品和器械的真实需求,如果医院被动接受这些配送商的送货,原来由医院主导的利益链可以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上述药企高管Y认为,医院跟原有的配送商或代理商已经达成了灰色交易的默契,由药企选出来的配送商,未必会与医院达成原有的条件。
一家医院的Q主任说,“让企业选万一垄断了怎么办,我们医院这两年都在亏损,选了渠道他们就更要伤医院利润了,最妥协的办法是企业和医院一起做一个名录库。”
这是一场对行业地位的重新角逐,商业公司长期以来就希望能够掌控渠道来提升议价能力。药企高管Y说,正好让国家和医院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开支。
没渠道无“春天”
现在,一些两票制没有规定谁选配送企业的省份,当地医院已经开始主动出击去寻找合作的配送商。
配送商要跟医院合作,医院也要为商业公司提供外部配送以外的业务空间。这就是现在一些商业公司开始在做的,布局医院内物流,以及为医院搭建信息流平台等工作。
信息流平台瞄准的,正是未来的处方外流。随着对医生开药限制和耗材限用的推进,不少医院已经出现了开不出药的情况。但病人始终需要买药,因此处方外流被认为是行业必然。
尽管不少行业研究人员预测零售药房将迎来“春天”,但业内人士并不都是吹捧。“医院不会对处方完全丧失控制力。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考虑,处方是医院的,如果不保证在指定药房购买,吃出问题来了谁负责。”前述药企高管Y先生说。
地方流通国企高管Z说:“什么时候能实现真正外流?里面阻力太大了,这直接触动了公立医院的利益。比方说医院的药占比要控制到30%以下,它不能设立药房,但是它可以跟商业公司成立合资药房,持股,继续保持利益。另外,商业公司承接了医院的药店,仍然会约定好利润返还方式。有些地区是默认的,有些地区监管已经介入了,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