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买没人愿用 如何打破国产仿制药遇冷魔咒?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7-13 打印内容
新闻纵深
“别人家的药”受追捧
国产仿制药 怎样打破遇冷“魔咒”
最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将过去鲜为人知的抗癌救命药推到了人们眼前。
有人感叹“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而在现实中原研药专利保护的屏障到期消失后,人们依然面临难以获得平价抗癌药品的问题。由于专利到期的断崖式销售额是制药领域的常规,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没人敢买”“没人愿用”成为国产仿制药的“魔咒”,该如何打破国产仿制药遇冷的“魔咒”?
仿制药冲击原研药 药效是关键
在国际上,由于发展成熟,新药研发链条已形成产业链,而我国由于起步晚、制度壁垒等原因,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产业链条。
进口药太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国产仿制药研发走到哪了?
资料显示,拿到批文的三款国产仿制药价格约为1000元左右,每年使用费用约两万元。然而,费用仅为原研药五分之一的国产仿制药却并未撼动原研药的销售统治地位。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销售占比为:格列卫80.29%、昕维10.97%、格尼可8.53%、诺利宁0.21%。
由于专利到期的断崖式销售额是制药领域的常规,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没人敢买”“没人愿用”成为国产仿制药的“魔咒”。而这并不是医药产业独自面临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此前就表示,对于中国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永远不用,就永远不可能好用。创新产品从起步到成熟,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发展”。
不被信任除了起步晚、产业不完善之外,历史旧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过往的新药审评审批中存在大量的造假现象。原C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秘书长曹彩曾表示,药厂、医生甚至受试者都有参与造假,确实有被批准的仿制药并无药效。
为此,2015年以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展了系列核查工作,并于2016年3月开始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通过对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临床有效性试验等临床研究的再次推进将此前批准的仿制药过一遍“筛子”,随着越来越多的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以往原研药单独分组竞标、定价体系稳固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相关部门近期发布的一致性评价品种名单显示,国产仿制药“昕维”成为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伊马替尼,在招标定价方面将享受到政策红利。未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将退出公立医疗机构市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有望凭借优质低价的优势抢占原研药的市场份额。
需激发企业投入热情 有“砝码”才能谈降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