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回想2018年与展望2019年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1-11 打印内容
回顾以前国家相关部门一位权威官员的说法:全国的药品流通企业80%药品批发量集中在前100家企业。过去挂靠、走票的违法企业要被淘汰出局,让整个市场干净,让流通过程能够简洁,让费用降低,真正让公众得到实惠。到2018年底,无论目前费用是否降低,公众是否真由此得到实惠,但“两票制”实施的目的应该说部分达到了。
二、GSP严查。
GSP严查以及全国性实施的飞检对于医药流通业的管控好似一把利剑,飞检人员手持尚方宝剑突击巡查各地,掌握企业生死大权,震慑力巨大。这在2018年因不断冒出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更是高压查控,虽然这中间有矫枉过正问题,有国企民企事实上存在的执法标准偏差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在2018年,普遍性的GSP质量管理规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然,这也客观上淘汰了一些不合规不达标的中小流通企业。
三、医保控费、“药占比”严控。
虽然医保控费以及“药占比”政策的实施不是2018年的专属,但在2018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医保变革、医保资金吃紧的大态势下,医保资金管控和“药占比”的严控更显突出,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医疗机构用药比重下降,辅助性药品、中成药品成为被砍掉的首选。相应,关联的药企无论工业或商业不可幸免地遭到冲击。这还不包括因医疗机构医保资金被严控导致流通配送企业货款回笼也受到进一步延误的波及,让一些商业企业在2018年医院销售受损或者流转资金压力增大。
四、招投标受制。
本来执行多年的让众多工商医药企业逐渐适应的药品招投标事项已经成为企业药品准入市场的必修课,但是2018年下半年,集医保支付、监督、定价大权于一身的国之利器国家医保局一个当头棒喝,主导4+7带量采购招标新规突降而至,以符合中国国情的“试点”方式在11个省市展开,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药品价格再一次大跳水,而且首先受到冲击的还是原研药和经过花费大笔资金整改过了一次性评价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的药品。显然,带量采购不仅让药品生产企业,也必然连锁式影响到流通企业在2018年的冬季感受到更加寒冷。
五、市场竞争度有增无减。
在上述四个主要方面政策频出管控流通业的同时,医药商业市场的竞争度在2018年不仅仅是常态,而是有增无减,进一步评判,四大方面政策出台,在净化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客观上大幅度压制了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自然,在越来越小的市场空间比拼厮杀,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里面,工商之间、商商之间交织着各种明枪暗箭的博弈,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更多的是为生存而非发展而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