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回想2018年与展望2019年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1-11 打印内容
综上,前四大关键词均不可避免地涉及代表国家的发改委、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的管控政策,而归根结底都是围绕“降价、规范”两个关键点展开。而第五点虽然表现在市场竞争层面,但这里也借用一下药品追溯体系的道理,实则是管控政策在市场的延伸发酵反应导致的竞争激烈度上升。我们不去想象这是国家的联合行动部署还是各个职能机构的各自举措,但政策管控上的自变量必然导致2018年医药流通业发生行业重构的因变量,也即表现在医药流通业在行业结构上的嬗变。
2019:重压叠加之下的重构
逝者如斯夫,不舍年代。2018年全国医药流通业虽然大浪淘沙,企业要么已成历史尘埃消亡不再,要么旧瓶装新酒城头变幻大王旗,要么锐意变革砥砺前行。但是医药流通企业几经沉浮,2018再难过也过来了。历史不再流连,在迈入2019年门槛之际,再次拷问我们可能的未来走势,我想也脱离不了前面的基本运行轨迹。
展望2019年医药流通业的基本运行脉络,应该是政策管控的延续并加强与市场层面的持续博弈双重施展格局。
“两票制”推行预判在2019年尘埃落定,在2018年因“两票制”打击还在苟延残喘的挂靠过票类公司应该几近消亡。虽然个人观点一直不认为实施“两票制”是市场经济客观运行规律的体现而是政令强推,但对于靠过票等“非实体经济”公司的洗牌净化的确起到了强制性作用。
随着国家药监局体制与职能的再次调整,相信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甚至维稳的大前提下,即便GSP规范管理认证上有所改变,但对流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严查严控应该是一个持久的形态,质量规范是企业生存的前置基本条件必须牢记于心。只是冀望药品监管部门在法规的制定和实际的检查中,在刚性的严格管控保障药品质量基础上,也要柔性地考量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而不矫枉过正。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2019年看到规范是否在药品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医疗机构得到实施,这是一个问题,这也是真真正正能够让老百姓吃到放心药的关键,否则即便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再规范都等于零。
医保控费方面,随着医保局成立后的工作深化,同时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对财政的压力,相信医保控费是恒久的常态化举措,至少反映到医疗机构节点上的用药体量不会有多大增长,这也会倒逼医药流通业并上推至医药工业在用药方向、产品结构、目标市场等各个维度上必须有一个新的思路。
至于招投标,我不知道最终4+7城市集中采购的试点能否成功,不知道对于客观上由于疾病谱的变数、疫情的变数、市场需求的变数、就医人口的变数等因素无法确定真正的量,也可能无法在一个省市层面统计实际的量的现实下,带量采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但即便个人对此有不同观点甚至忧虑,预判若真强制推行全面铺开,肯定又是一个重磅炸弹,不仅仅在制药企业炸开花,还不可避免地波及医药流通业,因此,医药流通业又一次面临生与死的重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