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带量采购”落地 给医药业带来这些影响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2-1 打印内容
“4+7带量采购”凶猛而来,一切看上去如泰山压顶,行业激烈反应,人人自危,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此情之下,2019年走势如何?我们研究了24家证券机构的研究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2018年,4+7带量采购的消息,搅动医药界近半年的时间。在带量采购全面推开、最低价全国联动的臆想中,悲观情绪蔓延。
但到了2019年,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国家层面确定未中标产品仍可采购。根据国务院1月17日发布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采购量为各试点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而剩余用量,仍可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而对此,上海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1月17日上午,上海药事所召集未中标企业进行了通气会。会议消息显示,未中标产品根据与中标产品之间的价差,决定降价比例,降价比例分为三档,分别为10%、20%、30%。这个降价幅度被认为是较为温和的。
2019年医药市场将会如何走?E药经理人梳理了24家券商的研报,其中逾半数给出了乐观预测,仅有两家对部分领域给出悲观情绪,余下几家则未亮出明确的态度。
1、达成共识:市场修复、长期趋稳
12月6日,是国家“4+7”带量采购的投标谈判日。
与市场预期相比,药品竞价结果大大降低。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降了96%;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口服降价幅度超80%,药企大幅降价竞标,不仅超出了诸多医药人士的预期,也大大改变了医药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
竞标后的两天,医药板块继续大跌,沪深两市医药板块两个交易日市值蒸发3000亿。市值超2000亿的恒瑞医药当周周五下跌6.82%,两个交易日内蒸发300亿市值。
4+7让医药板块蒸发数千亿,这不是第一次了。
一个月后,国务院、上海市分别发布带量采购顶层方案和地方细则。各家券商不约而同使用“温和”来形容这两份政策。
上海的细则表明,对于未中标品种,不仅留有市场空间,降价幅度也比预期更温和。
而从这24家券商报告的主题来看,修复和稳定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这也大致勾勒出券商机构对2019年的整体判断:政策稳定推进、悲观情绪修复。
过半券商达成共识,前期政策出台之时,市场总体悲观预期过高,医药板块一片绿地,而随着国家方案以及各地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整体情绪缓和,监管层未来对带量采购的整体实施力度和节奏均会进行较好把控,政策端对行业的极端影响时期已过,短期内医药市场连带着悲观情绪,都将得到修复。
而从政策端来看,近期的主要政策变动体现了稳妥推进的主要基调。中信证券认为,从目前的政策趋势来看,未来国家层面对于集采的顶层设计虽不会转向,但在执行过程中为保障药品供给的安全,政策会一步一个脚印式稳妥推进。国务院文件指出药品价格与集采采购价格差异较大的,可渐进调整支付标准,在2-3年内调整到位。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