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带量采购”落地 给医药业带来这些影响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2-1 打印内容
目前,仿制药走的是一致性评价+集采的模式,创新药走的是加快审批上市+医保谈判的路线。据此,中银国际认为,对于仿制药的定位,建立优势的方向只能是工艺门槛有难度的品类或剂型改良型的仿制药,而创新药是当下政策友好且长期趋势较确定的板块,中银国际认为完全的创新几乎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制药界,而且也不符合目前的政策和国情导向,相反改良型新药(包括生物类似药)才是当下医保等政策环境下边际收益最大的方向。
中银国际更看好“me-better”、“me-best”研发管线。2018、2019 年国产新药获批继续攀升,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和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几乎每家都有创新药处于不同阶段上。
而恒瑞、贝达等被多家券商看好。
恒瑞医药作为目前国内最强的创新药企之一,目前其研发管线已经基本实现了对热门靶点的全面布局,并从2018 年开始密集报批,进入了十年新药研发的丰收季。长江证券预计,2020-2021年恒瑞的创新药业务有望实现超100亿元营收、超40亿元净利润。具体品种方面,吡咯替尼有望成为me-better药物,走向全球。
而贝达药业也正在经历创新药的收获期。目前贝达研发的恩莎替尼和帕妥木单抗都在申报期,预计2019年有望获批上市销售。同时,贝达还拥有多个肿瘤领域的新药已经受理。
在目前的格局下,未来仿制药盈利能力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过去依赖数个核心大品种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江证券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制药板块失去了成长空间,在特色原料药、高质量仿制药等领域,仍然有许多优质企业的业务和盈利能力具备坚实的壁垒,能够在抵抗控费压力的同时继续实现较好的持续增长。
仿制药重构格局大幕已拉开,业内预测未来将是寡头竞争的格局。这种情形下,创新药头部企业则被纷纷看好。虽然国内龙头药企均为仿制药企业,但是从历年研发投入以及构建的临床研究、科技人才、专利壁垒来看,他们也是我国医药创新的主导力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