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互联网医疗:院内的流量无法衍生出院外的规模

作者:村夫日记     来源:村夫日记    2020-10-16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医药网10月10日讯 中国市场巨大的医疗服务开支增长一直是吸引投资想象的,但由于医院同时具备强大的门诊吞吐能力,各个层级医院事实上控制了院内外主要的流量和收入。因此,医疗服务的增长主要受益方集中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手中,而不是单体的诊所或小医院,遑论线上第三方医疗服务平台。

不过,即使能从院内手中获取很小的一部分也足够支撑一家公司的成长,过往的互联网医疗故事大都从这个角度展开。但事实上,在医院持续高速扩张的前提下,只有院内虹吸院外的流量,并不存在院内向院外流动的可规模化的市场。因此,对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要快速做大规模,只有抛开医院在院外另辟蹊径,本质上是销售大健康服务和产品的商业模式。如果长期执着于院内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虽然也能在长周期(10-20年)获得一定的增长,但显然无法满足资本退出的要求。而且,院内市场本就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更何况还有大量的传统院内信息化厂商在这一市场分一杯羹,要在其中获得高增长和快速规模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首先,中国医疗市场的院内向院外的虹吸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20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015年之前,大医院的虹吸是可以从表面很容易识别的,这主要体现在大医院尤其是三甲公立医院在门诊和住院上的双位数增长,通常在10%-20%之间。但自从政府出台一系列限制大医院扩张的政策之后,大医院的部分部门增速回落到个位数。

但这不意味着大医院不再进行扩张,只是逐步开始形成较为隐蔽的扩张模式,其中尤其以医联体和医共体作为有效手段。对高等级医院来说,住院是具备更高价值的板块,建立庞大门诊服务体系也主要为住院建立转化通道。如果能通过控制下级医疗机构的门诊来达到筛选的功能,自身门诊增速出现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从数据来看,三级医院在2016、2017和2018年的门诊增速分别只有8.67%、6.13%和6.94%。但2019年又出现了反弹,增速达到11.35%,不过,这主要是国家药品集采之后药价下降较快,病人回流大医院所致。但住院的增速则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三级医院在2016-2019年的增速分别为12.55%、9.24%、10.67%和12.82%。

未来随着医保个帐的缩减和门诊统筹的实施,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药品集采持续展开,医院门诊和住院将持续扩张,其中大医院仍将进一步抬升自身的占比。

其次,在大医院持续虹吸的前提下,互联网医疗如果要讲院内的故事,就必须强化与大医院的合作关系。但大医院本身并不缺乏扩张的能力,只是在互联网的技术和运营能力上略有欠缺,这也是传统医疗信息化厂商在过去几年持续深耕的领域。不过,这一市场非常碎片化,主要的原因是医疗机构的竞争是极其属地化的,信息化公司的扩张看似可以覆盖全国,但事实上只在部分地区拥有优势,在B端关系的维护上无法做到类似C端那样赢家通吃的模式。对于本身缺乏在院内强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公司,进入技术服务领域并不存在持续扩张的优势,而且面临原先在院内占优的医疗信息化公司的竞争,很难快速发展出规模。而且,即使行业领先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营收规模增长也很慢,远低于院外市场的规模。

12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