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院内的流量无法衍生出院外的规模
作者:村夫日记 来源:村夫日记 2020-10-16 打印内容
因此,唯一能快速规模化的是院外的服务和产品销售,这主要集中在企业健康福利和大健康产品。由于医保主要覆盖医疗机构,并不覆盖非医疗场景下的服务和产品。这两部分主要的支付方分别是企业和个人。而商业保险主要覆盖的是住院,对互联网医疗的作用并不大。
从企业健康福利来看,中国企业在健康福利的支出主要是体检,基于其上的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价格战持续的情况下,这两者都很少会去覆盖互联网问诊服务。能够覆盖这一服务的主要是高毛利的企业。当然,与健康险相比,由于寿险单价较高,互联网问诊嵌入其中是可以做到一定规模的,这也是目前市场能够发展的主力。不过,这一市场的营收创造主要来自线下,因此,市场相对分散,如果不能凭借线下巨头的规模优势,营收创造的速度相对于互联网要慢很多。
从大健康产品销售来看,由于主力产品不是刚需性的药品,而是保健品和其他大健康周边产品,这完全属于传统电商范畴,电商巨头在这一领域具备绝对优势并能快速创造出足够的规模体量。因此,在产品销售领域并无什么悬念,未来市场的竞争仍将集中在电商巨头之间。
从过去市场发展的路径来看,即使在美国,院内市场一样是高度碎片化且无法快速规模化,院外可快速规模化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主要是企业福利市场,中国则增加了大健康产品销售这一新型模式。因此,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可选的道路只有院内和院外两种模式,院内发展较慢但周期长,且传统信息化公司更具优势。院外主要依赖大健康服务和产品的销售,目前还看不到在院外另辟蹊径的可能性,不存在其他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