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带量采购后 这些是关键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0-11-20 打印内容
降92%是第一步
近日,国家高值耗材第一批集采收官,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与了这次招标集采,既有外资企业的知名品牌,也有国内的一线产品。外资企业降价幅度达到了95%,而国内企业降价也超过了92%,给广大的市民百姓带来了福音,也节省好大一笔医保费用。
不过参与的企业或产品,不管是中选的还是不中选,都见证了这一次高值耗材集采与招标,其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最终是几家欢乐多家愁的格局。中选的企业或产品不一定兴高采烈,毕竟降价幅度那么大,企业还会有多少利润?以后的维护工作还怎么做?心里还是个未知数;
没中选的企业或产品,面子上也不太难看,毕竟拟中选的产品只有10个,涉及的中外企业也只有8家。再说了这次是第一批,如何实施,会走到哪一步,集采的总量会有多少,中选的企业或产品还会有多少的毛利率,能不能持久下去?无论是中选的企业还是未中选的企业,都在看,在思考。
高值耗材的集采刚刚走出了艰难的一步,因为这是个新的创举,对于生产企业、配送企业,还有医疗机构,都有个逐步适应逐步熟悉的过程。还有好多的问题都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一个地发现或反映出来,再去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所以:中选的企业或产品,在今后配送和维护的万里长征中刚刚走出了第一步。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下开源节流
中选的企业带着中选的产品回到了所在的企业,接下来就是如何重新核算中选产品的原始成本和工厂费用。
因为无论是外资公司或者是国内企业,中选产品的降价幅度都在90%以上,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这是个非常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企业都是靠盈利来生存,没有一定的毛利支撑,再好的产品也是白搭。
既然中选了,但单位价格降了下来,必然要影响到产品的毛利率,虽然还有一定的毛利,但需要多少产量才能达到产品的盈利点?企业肯定要重新核算各项成本,尽可能把产品的各项成本控制在最恰当的范围内。
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那是确保产品功效的前提。有良知的企业宁愿不做产品,也不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标准,那是要砸企业牌子和信誉的。企业只能在技术革新和开源节流上下功夫,从产品的选材到投料,一直到成品检验入库,每道工序,每项技术参数,每个员工的操作技能,每个批次的成品率都要按分秒按斤两来测算,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来。
再有不断增加的生产量的配合,才能把产品的各项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获取企业应有的毛利率,才能拿下并吃掉源源不断而来的产品订单,从而满足下一步因集采而带来的市场需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