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加速!我国基因治疗产业现状及趋势简析
作者: 来源: 2020-12-4 打印内容
基因治疗产业或将成为抗体药物之后未来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我国产业创新活跃度不断增强,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同时上游产业链核心环节卡脖子现象依然严重,亟待突破。
一、基因治疗产业链发展现状
我国基因治疗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快,企业创新活跃度不断加强,整体产业链完整度不高,目前产品多集中在中游药物研发领域创新,对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把控不强。
基因治疗上游单点形成突破,但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我国基因治疗上游产业链环节创新较弱,虽有上海和元、北京五加和等基因治疗载体研发企业实现创新突破,但在大部分上游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领域国外卡脖子现象严重,如培养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核心环节大部分市场仍被国外垄断。
以培养基为例,基础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原材料主要是氨基酸、维生素等,要求为药用级别,国产相关原料在纯度方面很难达到要求,主要以进口为主(如Sigma等)。由于进口周期比较长,原材料备货需3-6个月,大大延长了研发周期。目前国产培养基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发及生产企业基本存在于生物药研发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地区,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产品有一定市场。
中游并驾齐驱,产品审批流程相对滞后。据统计我国目前基因治疗领域累计企业489家,绝大部分集中在药物研发领域。我国基因治疗领域中游药物研发企业近年来不断实现突破,如cart领域的南京传奇、科济生物、博生吉、艺妙神州等;基因编辑领域的博雅辑因;溶瘤病毒领域的上海希元、澳元和力等企业均实现临床及产品研究的突破。同时对于药物研发的规模化生产能力,目前企业虽加速布局,但整体市场空间尚需时日才能完全释放。
二、国内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政府成为重要入局者,构建产业生态,服务产业创新。近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创新服务体系布局加速,北京、济南、深圳、四川等地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020年11月16日,济南基因编辑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布局基因编辑产业,致力于推动基因编辑这一革命性技术在源头创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检测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规划建设用地80亩,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95200平方米,包括10000平方米全光照智能化温室、10000平方米快速育种植物工厂及技术平台实验大楼、企业孵化基地等。
2020年9月28日,全国首个细胞治疗共享产业支撑平台落户济南,细胞治疗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平台为全国首个集共享实验室、共享CDMO车间、共享临床中心为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细胞产业园将于2022年建成,2023年投入使用。细胞产业园以CDMO(药物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为核心,聚焦CAR-T、CAR-NK等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着力推进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治疗技术及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