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国采常态化 下半场紧盯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作者: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0-9-11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医药网9月22日讯 经过三批四轮的摸索,国家带量采购(简称“国采”)进入全新阶段。

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等多省市陆续开始挂网交易第三批国采中选品种后,国家医保局9月10日召开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国采座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国采取得的成效,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同时指出接下来将重点加强中选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对质量问题“零容忍”。

从“4+7”时六毛二的恩替卡韦到最新批次中选的二甲双胍、卡托普利等品种将国采带入“一分钱”时代,随着其他省份的跟进及应采尽采的制度安排,保障中选品种的质量、防范供应风险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为此,国家药监局要求在年底前实现国采品种全过程的可追溯。9月16日,国家医保局发文,年底前将建立价格和招标采购的信用评价和激励惩戒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传递出重要信息:保障国采品种质量将是下半场的重中之重。

大品种市场压缩 格局重塑

8月24日,上海联采办发布第三批国采中选结果,除拉米夫定流标外,其余55个通用名品种成功中标,中选品规191个。对比前四次国采的中选结果,新一批国采结果平均降价幅度超过70%,远高于“4+7”平均降幅52%,扩围后的59%和53%,且盐酸美金刚降幅高达98.72%,降幅超过90%的产品多达30多个。

“国采是大势,药企应抓住产业链重组、产品链上下游联合寻找新机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荣誉会长于明德日前表示,协会对139家不同层面的药企开展问卷调查,调整生产经营的企业占79.86%。医药企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国采的持续推进。但他同时提醒,目前国采单一企业中标多省,并规定市场比例,会不会有供给风险?需要时间来检验。若出现竞标价格明显偏低,甚至低于成本价,会否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接下来,保障好国采品种的供给质量必须进行综合评价。

毫无疑问,带量采购常态化正在将市场的挤出效应不断放大。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张自然博士剖析,“‘4+7’试点时涉及的市场规模为77亿元,实际中标采购规模19亿元,初略计算压缩市场空间约58亿元。之后逐渐增大,第二批国采涉及市场规模88亿元,招标结果实际采购规模22亿元,压缩60多亿元。第三批涉及市场规模高达226亿元,实际采购额仅剩30多亿元,压缩近200亿元。”他判断,集采品种越来越多,市场规模压缩会越来越大。

而这种压缩,首先会体现在临床用量大的品种上。若要说竞争之激烈程度,非二甲双胍莫属。这个报量达46.6亿片的品种,占总体报量的23.3%,且过评产品数量多,竞争最为激烈。其中报价以分为单位的还不止一家,中选企业多达15家。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二甲双胍市场份额TOP10厂家均未中标这轮国采,随着过评产品的不断增加,很快二甲双胍的竞争格局将会乾坤大挪移。

123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