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医药行业的10个关键词 哪个正在影响你?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1-1-1 打印内容
医保国谈
首先是2019年国谈品种的落地,为了确保国谈的权威性,政府还特意取消了15%的省级增补目录。虽然国谈的降幅巨大,因为快速解决了医院准入和患者负担问题,2019年国谈品种多数都收获了不错的业绩,所以2020年的医保国谈分外引人关注。
首先是国谈规则的变化使得更多的新药可以申请,今年从临床推荐改为厂家申报后,初审合格的品种就达到751个,但最终能进的并不会超过去年的97个品种太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高度竞争的领域如PD-1等,国谈就是推动市场格局重塑的大手。可能要元旦后才能宣布国谈正式结果,但消息灵通的股市已经开始异动了。在目前的单一支付体系下,其实最后的赢家是患者和支付方。
创新药
随着仿制药和辅助用药获利空间急剧压缩,以及政府对创新药研发审批的加速,嗅觉敏感的公司数年前就开始大肆布局创新药。众多在跨国药企研发部工作多年的海外华人携手风投资本,在近十年成立了数以千计的研发型公司,一下子把中国在研新药数量提升了一两个量级,同时带火了给研发服务的CDMO公司和新药BD行业。
巨大研发投入也确实硕果累累,出来热门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国内全部都有跟进,大分子的ADC和双抗国内也没落下,CART等细胞治疗也奋起直追。今年尽管被疫情分散了精力,国家依然批准了40个新药,其中就有本土创新药企业研发的泽布替尼,恩沙替尼,阿美替尼,奥布替尼和拉维达韦等一类新药,还有一大群生物类似药也先后获批。这些新药不仅提供了临床更多选择,也进一步拉低治疗费用,部分还授权给国外药企去海外上市。
IPO
感谢港交所18A新规和科创板对生物科技公司的扶持,2020年是以创新药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年。这些成立不到十年仍在大幅亏损阶段的公司,都可以凭借在研管线的预估就获得资金追捧,还可以在美股港股和内地多地上市。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没有收入并且每年亏损数亿到数十亿,但市值从大几百亿到二千多亿,比每年营业收入近2000亿的医药巨头市值还高得多,至于是不是合理只有请时间这个朋友来回答了。
这些估值数百亿的公司普遍只有数十到数百员工,大量环节外包或者产品依靠BD,优点是内部效率极高而且可以快速追逐热门靶点,不像传统药企转变节奏迟缓。缺点是商业模式未得到印证,以fast-follow为主的管线未必上市后有竞争力。产品营销外包又获利不多,建立自主营销平台又费时费力,再遇到新产品扎堆上市被砍价就更难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