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制度下 CMO企业如何高速发展?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1-3-5 打印内容
三、CMO市场的机遇
1.全球医药行业飞速发展。
2.研发难度加大,企业会更倾向于专业的外包服务。
3.“专利悬崖”促使原研药企业为扩充新药管道的同时将专利到期药物进行生产外包。
4.欧美等高成本地区CMO市场占有率下降,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新兴市场,凭借成本优势及日益完善的体制迅速崛起,逐渐挤占欧美CMO市场份额。
5.高技术难度的特殊剂型和生物制剂企业对生产外包的需求强烈。
初步预计2021-2025年我国的CMO市场将保持18%以上的复合平均增速,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元。从CMO行业市场增速来看,将远远高于同期医药消费市场约4%左右的复合增速,未来几年CMO将是医药生物行业中十分景气的子行业。
四、CMO企业的瓶颈
(2)传统仿制药CMO企业数量庞大,产能丰富,但存在产线同质化的问题,大都是普通片剂、胶囊、注射液的生产线,而且免不了会有产线老化、质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3)具备高技术壁垒剂型生产能力的企业较少,委托方可选择范围较小,而且往往产能受限。
(4)市场信息匹配过程冗杂。对供应商的发现、筛选、审计、谈判的过程非常耗费精力。
五、CMO厂商迎合市场的方式
1.质量体系升级、进行人才和技术储备,以优化工艺,降本增效的方式增强竞争力和客户粘性。
2.逐渐向CDMO模式发展。强化自身技术能力,将业务由简单的“技术转移+定制生产”提升为“定制研发+定制生产”。
3.进行产线升级,要有一定的特色化产线,从而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潭。
4.并购整合上下游企业或者具有特色技术的公司。
六、关于如何高效运转的思考
企业旱涝分化,头部企业订单接到手软,中小企业艰难前行。国内市场容量巨大,众多CMO厂商中也不乏出色的供应商可以完美满足委托方的需求,但无奈信息不匹配,推广不到位。目前,CMO厂商主要通过BD和媒体广告的方式进行信息推介,奈何“新、小”企业受限于成本和周期,效果并不理想。
市场逐渐火热,也有非常多的资源整合方不断涌现,除去传统的药械媒体公司(如前途汇、药智网、药融圈等)会做一些资源收集、厂商展示之外,官方、第三方的信息平台也层出不穷,比如浙江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转化平台、“药成”MAH信息平台(江苏泰州)、药方舟MAH药企信息交互平台、允咨CDMO联盟等。
媒体公司和一些信息平台,不光汇聚了CMO/CDMO信息,部分还涵盖了CRO、CSO、行业大会、政策信息、金融保险等内容,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市场的信息获取,但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百度、天猫那样的常备工具。原因是官方平台具有一定的区域属性,第三方平台依赖于媒体行业的客户来源,多为信息展示,目前还没有成为企业熟知,行业公认统一可用的平台。
个人认为,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平台工具,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具有大批量资源整合的渠道,以集群的方式获取信息和推广
②具有专业的线下运营团队,深入企业
③具备政府资源的加持,相关政策的推动
④具有虚拟展示和线上沟通乃至交易的工具,实现供需两方即时的联动
⑤具有撮合交易的机制和惠及两方的福利
结语
MAH政策大树之下,国内传统CMO企业必将蓬勃前进。而在产业互联网的热潮中,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化遍布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从业人员的观念和习惯也会在慢慢改变,未来MAH市场信息化、平台化也会实现,进一步降低信息获取、专业沟通的成本,可能业务中全世界“飞来飞去”的烦恼也会逐渐减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