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性非处方药增幅明显
作者:中国医药网 来源:中国医药网 2022-8-6 打印内容
7月24日是“国际自我保健日”,国际自我保健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起了“健康十年:我的健康我做主”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该活动旨在进一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倡导公众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助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原会长白慧良当日对记者表示:“十年来,中国非处方药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除了市场规模扩大,品种增加,药店、执业药师服务提高外,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等预防性非处方药也有明显增幅。这进一步体现了公众对于自我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希望能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少生病。”
在倡导自我保健的相关跨国企业中国区总经理何勇看来,过去十年间,中国消费健康市场的发展总体趋势呈现出4个发展趋势——年轻化、主动化、多样化和数字化。“相比过去,现在的消费者更奉行‘我的健康我做主’,主张享有健康知情权和决定权。”
据了解,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公众更加重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从过去被动治疗,到现在的主动预防,“我的健康,我做主”正在成为健康新趋势。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健康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员韩晖24日接受采访时指出:“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是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的关键一环,这里面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期和儿童的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的防治体系,要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努力让出生缺陷不发生或少发生。”
据悉,为进一步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今年4月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需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
据介绍,在近十年间,妇幼健康的信息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广。中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在城乡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增强。2021年中国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从营养学上,把关“生命早期1000天”,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也是官员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认为:“叶酸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等问题,从而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准妈妈在围孕期以及在哺乳期,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进行微量营养素的复合补充,应该成为对围孕期整体营养管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