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化解供需矛盾 药品短缺问题再考量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9-8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质疑为什么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旺盛甚至急需的情况下,会出现品种趋多、时间趋长的药品短缺?业内认为寻找到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建立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实行定点生产和应急进口等措施的基础,是化解药品短缺问题的治本之策。

如果找不到或找不准产生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那么,纵使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的措施再多,也难免“药不对症”,短缺现象依然会此伏彼起,此长彼消。政府和企业花了大量的精力、财力来推进的应对措施,都将难以收到实效。

短缺根源:

销售价格被压到成本之下

以产品合法谋利是企业的天职。利润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本能追求、成败标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得清清楚楚。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需要利润,也必定要有政府支持资金,以维持生存。这个基本的经济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成立的。

为了某种需要,比如做慈善,企业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牺牲利润,也可以在某个或某几个产品上不考虑利润,但不可能长期在主营产品上亏本销售。药品采购中出现的唯低价是取,不但牺牲了产品的质量、技术的创新、企业的生存,也不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这一点已受到舆论的公开批评。但一些地方部门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分实际药价的虚高或虚低,一味压低药品出厂价,显然有失公允。

笔者梳理发现,常见的压价方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标价被认可的前提是必须低于当前市场实际购销价,低于近五年来的在线交易价,低于全国四省两市最新实际交易价,在此前提下,一般还会要求所有药品一律下降某个幅度(10%),如果是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一般下降5%。

二是销量属于全省配送金额前200位的,以50位为一个降价层次,依层次排名分别下降5%~2%。

三是会与全国各省联动,只要有一个省的实际采购价低于本省,本省的采购价自动下降到这个价位。

四是中标后通过“二次议价”再次压低中标价。

五是遴选配送商时,要求配送商向生产企业压价若干个百分点,作为配送商入选的前提。

通常,企业只要有1%的利润,就会有继续生产的动力。即便销售价稍低于成本,考虑到销售价可能仍高于变动成本的情况,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可以分摊固定成本从而减少亏损,企业还是会继续生产。除非销售价格确实过低,多产多亏,企业才会忍痛“割爱”——停产。

舆论引导:

一边倒的批评不客观

药价虚高一般是指利润率太高,但应明确是出厂价太高,还是病人消费价太高,最好能同时比较。但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比较。混淆了出厂价和消费价,也就难以采取正确的价格措施。药价虚低则一般指利润率接近于零甚至等于负数。

1234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