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大、份额小 国产特医食品如何发力突围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5-4 打印内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强调,特医食品研发需要长期积累,配方应配合临床需求不断修改和调整。他建议,企业要加强特色配方研发,以降低同质化程度,使特医食品走上适应个体需求、实现精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专家的上述观点得到企业认可。西安力邦临床营养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宏表示,特医食品的研发目前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反馈、按照医院医生及临床营养师需求定制、与临床营养科合作共研等方式来贴近临床。力邦公司已与国内多位临床营养专家及临床营养科建立产品共研、市场探索、产品临床应用、临床营养观念普及、项目课题申报等多维度合作关系。上海冬泽特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斌文也表示,企业将针对特医食品成立专门的研究院,以提高研发的针对性。
畅通渠道 规范管理
国产特医食品市场份额小与产品销售不畅也有关,这一现象也被石汉平称为“中段梗阻”。
在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之前,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我国特医食品同时以药品和食品两种身份存在于市场中,销售渠道相对混乱。目前,在众多的特医食品中,只有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发展相对成熟,购买也较为方便。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特医食品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医食品的医院销售渠道应该拓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曾公开表示,特医食品在医院销售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特医食品被认定为食品而非药物,如何开具处方是个问题;其次,对特医食品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营养师在医院是稀缺资源。目前部分营养科人员是由临床营养医生、临床营养技师与公共营养师组成,这与“临床营养师”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契合。
“造成特医食品中段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石汉平表示,营养治疗没有纳入医疗收费体系,是特医食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障碍。“目前湖北、浙江、上海、广州已将营养评估纳入医疗收费项目,但全国大多数医院中的营养科医生及营养师都在为患者免费做营养评估,医生和营养师只能对患者提出相关建议,既不利于特医食品在医院中的使用,患者依从性也大打折扣。”石汉平说。据悉,在2017年7月发布的《广州地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中,营养状况评估、儿童营养评估、营养咨询等已经被纳入诊查费当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认为,特医食品要在医院得到更好推广,医院的相关工作应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包括特医食品怎样到医院、如何配置、怎么使用、谁来发放、谁来监督、谁来对病人进行监测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