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大、份额小 国产特医食品如何发力突围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5-4 打印内容
孙建琴则建议,特医食品的应用不能忽略社区诊所和养老院。“老年人平均住院时间只有8天至9天,院内服用特医食品的时间太短,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社区诊所和养老院有大量卧病在床、需要营养支持的老年人,社区医生可以指导企业开发相关产品。” 孙建琴说。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认为,由于研发周期长、企业投入大,而市场又偏小众,特医食品售价往往偏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医食品的市场销售。企业只有充分调研、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提升认同 强化科普
特医食品使用通道不畅也与临床营养知识的推广普及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专家认为,对企业来说,医生教育和消费者教育必须双管齐下。
蔡美琴指出,一提起营养支持,老百姓就很自然联想到骨头汤、鸡汤,很少有特医食品的概念;很多临床医生对于营养补充的认知也还处于初级认识。石汉平也指出,大部分临床医生重视静脉营养,忽视肠内营养:“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对于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特医食品并不是可有可无。营养诊断与治疗的广泛普及需要时间。”
当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医食品的科普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据石汉平介绍,2013年第一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参加人数只有200人,今年参会者已达到7000人。但临床营养师的巨大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补上。
“宣教正确的营养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营养治疗要落地,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企业不但要结合各方需要生产出有特色的产品,还要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帮助培养‘营养也是一线治疗’的观念。”石汉平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