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现状与思考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6-21 打印内容
医疗器械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科技制造领域,产品研发与生产涉及机械、电子、高分子材料等多个专业,其复杂性、多样性对监管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公众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方式的调整,对产业和公众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与此同时,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剖析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影响,为实际监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医疗器械行业更好发展。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的构建
2000年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对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相关内容不能完全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2006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版)的修订工作启动,先后在2007年和2010年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14年修订通过并发布施行。
此后,我国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4年版)为医疗器械监管法律基线,制定了许多相关法规以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2015年7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公告》等3个附录,同时指出应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做好严格的审核工作,以提高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保障。2016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加强和保障医疗器械生产过程用水的安全性,以及避免工艺用水的制备和使用不当对产品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颁布并印发了《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2017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并于同年5月起施行。2017年5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再次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修改。
除了2000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还将发生重大变化。2018年6月25日,司法部就《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本轮修改的一个重要背景是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为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尽快顺利落地,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加快推进《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改步伐。本轮修改的主线是完善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优化审批程序、完善上市后监管要求,进一步明确上市许可持有人全生命周期的法律责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