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医生:仅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1-2-5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羽绒服里面是一件“刷手衣”,急诊科医生崔晓磊最近总是这样穿着,以便随时进入工作状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随时在变,留给这位医生的反应时间很少。

在石家庄,他面前的患者拥有专属的医疗团队,病情一日6次上报,医嘱由国家卫健委和地方专家组共同制定,其中就包括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一种能够在人体之外暂时替代心肺、常常被视为“救命稻草”的技术。

2021年年初,石家庄暴发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组织医疗队,进入定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河北省胸科医院,崔晓磊担任ECMO小组组长,负责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1月23日,他们累计ECMO上机4例。

1月23日,武汉“封城”一周年之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那是一年前,他和同事在重症监护室里的照片,配文是“我们会把阵地守住”。周晨亮参与过全球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的救治,ECMO为那台手术争取了时间。一年以来,他看到一些危重症患者ECMO“上机”后治愈,同时也难免会有无能为力的遗憾时刻。

“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样一种觉悟:一切救治手段和诊疗过程,都需要被不断反思、总结和扬弃。”周晨亮说,“不要让老百姓认为ECMO技术是寄托全部希望的那根救命稻草,它仅仅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最重要的是,看原发病是否可逆

即使穿着防护服,崔晓磊还是清晰地听见,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始报警。

他抬头望去,屏幕上频闪的蓝色数字快速降低。

病床上是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ECMO上机多天后,医护人员要为设备更换耗材,包括泵头和膜肺。

这是一次“停机”操作,其间仪器不能像正常状态一样,将血液由患者体内引出,经人工氧合器氧合后,再回输到人体,支撑患者的呼吸系统。操作时间越短,对患者的影响就越小。尽管对这套流程很熟悉,崔晓磊还是和小组成员提前演练了好几次,“谁剪管子,谁看机器”,确保“万无一失”。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ECMO并没有拥有今天这样的知晓度。武汉疫情中,它一度被认为能够“起死回生”。中华医学会会刊2019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2018年全年,中国260家医院上报3923例ECMO技术应用。不同医疗机构,患者生存率最高51.1%,最低43.5%。2020年,因为ECMO被成功应用于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都在争相应用。

崔晓磊熟知ECMO的发展史,能从20世纪50年代这项技术的雏形开始,讲到70年代“汽油桶一样大的机器”,讲到21世纪初ECMO在中国处置SARS疫情中的表现,以及因此而降低的死亡率。

12345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