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医生:仅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1-2-5 打印内容
1月的这一天,崔晓磊所在的小组顺利为患者更换耗材,旧的导管被剪去,换上用盐水预冲过的新导管。重新开机,崔晓磊看见发黑的静脉血涌入透亮的导管,在仪器内与充足的氧气相遇、旋转、结合,变成鲜红色,再经导管输回患者体内。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报警声停止了。
经验再丰富,也无法完全避免ECMO可能带来的问题
“上机之前,得考虑好怎么下机。”周晨亮说,应用ECMO技术,考验救治机构的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技术团队人手是否充足,经验是否丰富,“上机后管理非常复杂。达不到管理条件,没考虑好如何下机,就不能硬着头皮上机。”
他回忆,一年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因为“专家云集,医院综合实力强,又有强大的移植中心”。
然而,周晨亮也坦言,就算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无法完全避免ECMO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出血、溶血、感染、肾功能衰竭、血栓、末端肢体缺血、血管损伤、动脉狭窄等。有的并发症短期内就会威胁患者生命,有的会带来长久的影响。
1月10日中午,崔晓磊刚查完房就接到电话,需要他马上赶到医院,接管一位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
当他带着刚刚成立的ECMO支援小组走进重症监护室,一眼就看见,这位患者的左腿颜色发黑,是VA-ECMO导致末端肢体缺血的典型特征,需要马上穿刺一条“远端灌注管”,恢复腿部血流。
“不做,这条腿可能保不住。”他回忆,患者已经使用了大量提升血压的药物,血管收缩得很厉害。医护团队穿着防护服、戴着3层手套,插管异常困难。
一切要在可视化超声仪器的辅助下进行,他们要抢时间,赶在眼前的防护面屏起雾前,争取一次性血管穿刺成功。
周晨亮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一年前,他在为一名严重出血的患者更换管线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面屏布满雾气,他一边用纱布按压患者拔管后的穿刺口,一边用手摸索着从另一个穿刺点完成穿刺置管。那是他第一次完成ECMO换管操作。
崔晓磊介绍,近两年,河北省的ECMO应用,很大一部分都在他供职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河北省共开展97例ECMO治疗,其中38例在他所在的急诊科。
去年武汉封城时,他正开车回邢台老家,“河北的重症患者很少,我没觉得疫情很近。”10天之后,他被派往唐山、沧州支援,待了70多天。
他记得,当地有掌握ECMO技术的团队,但一听领导说“百分之百保证患者存活”,就对操作“有点拿不准了”。
崔晓磊不怕。2016年他在北京接受ECMO技术培训,此后曾被派往爆炸事故现场、H7N9型禽流感疫区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