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医生:仅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1-2-5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对的,这(挽救生命)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据周晨亮比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ECMO上机的指征要求都非常严格,其中包括年龄限制,“欧美60岁以下才能上,中国的标准上调到75岁”。

有了去年紧急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河北本轮疫情中,医疗资源配置相对充裕。在几家定点医院里,治疗的“卡口”前移,这有利于防止患者由轻症转为重症。因此,崔晓磊说:“就这次而言,河北省的ECMO绝对够用了,年龄限制可以放宽一点,多考虑患者的身体和预后情况。”他还说,“能用一定用上,医生不会多想,唯一想的就是救人。”

2020年的武汉疫情中,周晨亮从不会问患者家属是否放弃治疗这个问题,反倒是有些家属会因为绝望而主动提出。他曾花两个月时间,将一位危重型患者治愈。家属听到患者活过来的消息后内疚地大哭起来,因为她之前觉得没希望,让医生放弃救治。

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易凡曾感染新冠病毒,生命垂危,面部发黑。在ECMO支持下,当时支援武汉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和重症医学科主任詹庆元联手把他救了过来。122天后,他专门赶到北京探望“同袍”。此时他皮肤白皙,双颊饱满,已与常人无异。

周晨亮说,自己2020年用ECMO救过的患者,有好几个成功“下机”,治愈出院,还和他成了朋友。有人回归工作,有人投身公益。“看到这些,还会考虑应不应该,值不值得吗?”

在回归日常之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完成了“双闭环通道”改造,建成了“平战结合”的重症监护病房。那是“血战”留下的痕迹。平日经过,周晨亮总会想起,这间病房里住过谁,那张病床上谁“走了”。

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关注全国各地疫情的变化。这位武汉医生仔细对比过数据,“都是‘散发’情况,总感染者基数没起来,重症患者大多还是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感染人数不大幅增加,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然而据他所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还是早早组建了一支重症医学队伍,随时准备出发,前往外地支援。

12345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