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积极拥抱以价换量 引入创新业务模式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2-3-11 打印内容
人才竞争上的式微,就会延续到各层面的劣势。这就考验着外企如何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才可能底气十足地应对本土企业的崛起。
放低姿态,积极拥抱以价换量
中国医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了,目前已经处在深水区。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两票制等政策深刻影响着中国医药市场。外企也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转型。
以前,原研药即使在专利过期之后仍然享受高定价,赚得盆满钵溢。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推行,在疗效和质量上已经等同于原研药。集中带量采购也不区别对待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外企从最初坚决不降价的高傲姿态,换来丢失广大市场份额,如今也接受现实,积极降价参与集采。外企参与程度显著提高,而且降幅也是诚意满满。
原研新药,一直以来都是定价高昂,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医保资金在保基本的前提下,也很难将大多数新药纳入。为了使得新药能够尽早地惠及广大患者,国家启动的新药医保谈判,以我国的巨大市场换取新药的大幅降价,让医保和患者都能负担得起,也可以帮助药企实现快速销售。通过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外企将更多、更先进的创新药惠及中国患者的同时,在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红利下,也促进了创新药快速放量。如此一来,倒逼外企加速新产品研发并进入中国。
如今,集采和医保谈判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虽然“灵魂砍价”时常见诸新闻媒体,但总体而言,各方还是喜闻乐见。
不过对于外企来说,也不得不面临巨大挑战,这就是需要平衡全球市场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如今随着中国本土新药研发水平提升,有些药物已经有能力实现对外企的直接冲击,比如行业内津津乐道的PD-1药物,本土新药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进口产品,在价格上更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对于罕见病药物,天价已经逐渐消失,给广大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医保谈判中,诺西那生钠从刚进入中国时的“70万元一针”,降价到自费一年10万元左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调整资产配置,引入创新业务模式
逐步放弃非核心和竞争力较弱的资产是外企一贯使用的操作方式。近年来,外企在中国的资产,也从原先的非卖品到开始频频出手了。
2021年,杭州两家外资药厂被本土企业收入囊中:药明生物收购辉瑞杭州生物制药工厂,而九洲药业则收购梯瓦杭州工厂。早在2019年,九洲药业还收购了诺华苏州工厂。其实不只是工厂,外企还将一些曾经的明星产品转让给中国企业。2019年,亿腾医药买下了礼来制药的两个抗生素产品的中国权益,以及苏州工厂。2020年,武田制药将5个心血管和代谢产品的中国权益转让给海森生物。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