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器械市场概况与发展建议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22-3-25 打印内容
存在问题
基层适宜医疗器械的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适宜基层医疗服务的医疗器械其实并非唯低端、低价是取,高度集成、反应灵敏、便携度高、设计友好的医疗器械,可能更容易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好帮手。近几年来,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标准,补充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DR、CT等常规诊疗设备。医疗器械厂商开发出了很多便携式诊疗设备、健康一体机等,并推广应用于养老照护、慢病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等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中,国产品牌正在加速渗透。
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一体机的产品设计还不够美观,功能模块、响应速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例如,有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仅个人信息采集就需要数分钟,大大延长了非医疗等待时间。因此,用于基层巡诊、临床辅助决策等的医疗器械在核心技术国产化和产品创新迭代上仍需下大功夫。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供应链需要调整 当前,各地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并积极探索医保按人头付费机制,即以医共体为单位设立统一账户,实现统一采购、配送和支付,这意味着医疗器械供应链也将发生一定调整。
各大医药流通企业需要加快布局基层、实现渠道下沉,还要积极面对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医共体模式下的医疗器械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厂商的营销服务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未来,流通企业将不仅仅包含分销商、配送商,还会向产品营销等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扮演供应链整合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供应链效率,加强产品风险管控。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服务链有待完善 医疗器械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重医疗、轻器械”的问题。例如,有乡村医生将药品经营许可与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混为一谈,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医疗器械购进记录填写不真实、不填写或少填写等问题,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养护、销毁、追溯等制度)执行不力,日常储藏、养护、维修和临床使用不规范,医疗器械技术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给医疗器械的使用带来不少安全隐患。
解决路径
加快基层适宜医疗器械创新和国产化 当前,基于应急保障、日常诊疗、老龄照护、慢病管理、康复医疗等工作要求,基层适宜医疗器械创新要瞄准以下几方面: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如健康一体机、远程诊疗系统等)的国产化创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创新迭代,包括检验、急诊、呼吸、感染、重症相关专科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研发;做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OCT诊断仪器和配套试剂、掌上超声等诊断类器械的国产化创新;大力推进老龄和慢病人群适用医疗器械(如健康监测类可穿戴器械、智能护理床、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设备、智能助行设备等)的研发创新;做好康复护理和中医诊疗设备的创新,力争通过国产医疗器械的持续创新,为基层医疗工作减负、赋能、提质、增效。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