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评价释疑:为什么“溶出一致≈疗效一致”?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7-8-18 打印内容
日本版封面也采用了橙色,但名称改为《医疗用药品品质情报集(暨日本药典第三部)》,由厚生省药品管理局审查管理课(相当于我国注册司)制作、药事日报社发行。日本药监局将“橙皮书”作为日本药典第三部,可见其对溶出度试验的重视程度;且由于该书作为药典的一部分,故为今后市场监管抽查多条溶出曲线奠定了法规依据。
1997年,在日本开始的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是通过溶出行为一致性的评价手段来验证已上市仿制药(包括已采用人体BE试验验证过的)质量是否等同于原研药。该实验涵盖了人体内消化道pH值全范围(1.2~6.8),为此书中收载了经官方认定的各品种参比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且为科学准确地建立起这些曲线,采用了分五步制订的流程。
由于日本版是以溶出一致性作为评价指标,虽与美国以BE试验为评价指标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促使仿制药的临床疗效等同于原研药,只不过采用的手段不同罢了。
“溶出度试验”为何受青睐?
日本重视体外溶出度试验的三个理由
那么,溶出一致就一定能保证临床疗效一致吗?笔者的回答是:虽说无法完全保证,但可显著防止临床疗效不一致!同时,溶出度试验相比于BE试验,具有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等诸多优点。
众所周知,“日本橙皮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府鼓励通过使用仿制药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二是随着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评价法的发展衍生而成。
日美两国政府均清醒地意识到:唯有大量廉价的仿制药上市,才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而达到该目标的前提是仿制药质量要等同于原研药;假设劣于原研药,就无法也不应使用该仿制药。
理由1 区分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质量差异
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上的差异问题,早在1960年欧美就有地高辛制剂和甲苯磺丁脲制剂临床疗效差异显著的报道。其原因是处方与工艺的不同导致主成分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不同,最终使得血药浓度不同。
由此,为确保仿制药临床疗效等同于原研药,两者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应首先相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进行BE试验验证,为此各国药监局均推出了仿制药研发申报必须进行该试验的规定,即采用AUC、Cmax、Tmax等参数来评价两者在体内的吸收速度与程度是否一致。
同时,随着体外溶出度试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认知到:可采用该实验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释放特性,并逐渐演变成采用该实验进行药物的品质管理。
《日本橙皮书》中写到,虽然没有仿制药与原研药治疗效果出现明显差异的报道,但溶出行为和生物利用度存在差异的研究报告并不少见,甚至有服用后药片未崩解、以原型被排泄出的报告都存在。由此,有理由怀疑,出现以上情形的仿制药,临床疗效会有问题,并有责任立即停止这些安全无效药物的供应。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