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4+7的降价逻辑:国家顶层设计的巨大威力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1-25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2018年12月6日,“4+7”带量采购的结果公布,医药股市大幅震荡,一个多月以来,资本流出近4000亿,很多公司的在研项目第二天就叫停,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策划销售裁员……“4+7”的威力之大,远超过很多医药人的想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参与了多个论坛,听取了多位专家报告,在此,笔者集大家所长,再班门弄斧地谈一下“4+7”。

“4+7”的威力:四两拨千斤,将撬动整个医药市场

从市场规模而言,4+7的11座城市仅占据中国30%的医药市场;从采购量而言,“4+7”所涉及的产品数量价值不足100亿元,但这不足100亿元的市场足以撬动整个中国医药市场的转变。4+7的威力是巨大的,其背后暗藏着巨大的蝴蝶效应。

首先,被“4+7”的品种都是慢性病用药,处方量大,治疗周期长,大幅降价后,节省医疗开支最多;其次,被“4+7”的品种都是同治疗领域最有优势的品种,这些产品的大幅降价可以让同治疗领域的产品连带性地“遭殃”。中国有句俗话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被“地板价”了,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氨氯地平的地板价,必定为带来其它地平的地板价,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地板价也会带来其它乙肝用药的地板价……再次,从地域上而言,“4+7”的11座城市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基本都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即便是各地政府不价格联动,在巨大的价格差异之下,市场也会自发地“联动”。最后,被“4+7”的品种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这无形中给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带来巨大的震慑效应,很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已经自发地降价了,而且降价幅度比“4+7”更“狠”。

虽然“4+7”的31个品规的采购量只涉及70来亿人民币,平均降幅52%之后,表观上节省的医疗开支只有40来亿人民币,但这40来亿人民币可以起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40亿人民币将会带来中国数千亿仿制药市场的巨变。加上严控辅助性用药,2019年本土制药企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呈现一个负值,制药行业的大规模洗牌正式开始。

大家所不愿面对的“4+7”逻辑

逻辑一:挤压销售费用,让仿制药的主要利润回归生产

相比国外,我国的仿制药价格偏高,美国90%的处方量,23%的销售额,中国88%的处方量,却超过40%的销售额,表观上,我国仿制药依然有降价的空间。说实在的,长期在制药企业混,制药企业的利润我很清楚,平均下来就10%左右。吃药的人认为制药是暴利行业,而制药企业却很冤屈,那么钱都花在哪里?答案是销售上。我国药品的销售费用普遍在50%-70%,除了账面上的销售费用外,公关费、很大一部分员工工资都可以视为销售费用,因为很多公司的销售团队规模远远超过研发和生产。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