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4+7的降价逻辑:国家顶层设计的巨大威力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1-25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研药不但没有专利悬崖的现象,而且专利到期后在仿制药的学术推动下,销售额明显地逆势增长。在专利期内,大部分原研因为价格高而没有医保,而且原研公司的学术能力有限,很多产品根本推不起来。在专利到期之后,因为仿制药进入医保,原研也搭上顺风车进入医保,在众多仿制药企业的推动下,原研公司的学术变得更加容易,于是销售额出现逆势增长。2017年销售额top100(商品名,IMS)中,有18个是专利到期的原研药,这些产品过去5年的销售额普遍存在逆势增长,中国市场对这些产品的平均销售额贡献率为39.9%,最高的产品是舒普深,全球92%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其次是拜糖平,85%的销售来自中国……

中国的医保基金只有1.4万亿,年医疗支出却达5万亿,如果按医保70%的覆盖率计算,资金缺口达2万亿。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决策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腾笼换鸟。第一刀砍向辅助性用药,第二刀就砍向仿制药价格,两刀砍下去,有望节省出2000-4000亿的医疗开支。尽管如此,2000-4000亿在超过2万亿的医疗资金缺口面前,依然只是杯水车薪。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的压力巨大,现在还只是老龄化的开始,未来第三刀砍向哪不好说,但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商业保险才是解决根本办法。

逻辑三:迫使企业创新、出海,迫使行业整合

一方面,只有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才能节省医疗开支,医保才能腾笼换鸟去覆盖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如果只是口头上说鼓励创新,或者是研发上给予少量的补助,这对企业而言聊胜于无,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最大的鼓励莫过于产品被纳入医保。只有被医保报销,产品才能卖起来,只有产品卖起来,研发成本才能得到均摊,只有研发成本得到均摊,巨额的研发投资才能得到回报,创新才能得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了,企业不得从重销售的模式向重研发的模式转移。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的制药企业,销售费用往往数倍于研发费用,“4+7”降价之后,仿制药变成了拼技术和拼成本的游戏,为了生存,很多企业将被迫砸锅卖铁搞研发。

我国制药企业众多,目前还有4000多家企业,4000多家制药企业总研发投入不过540亿人民币(约合75亿美元),从总量而言,540亿元接近日本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美国研发投入的六分之一,但均分到各企业,我国制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1300万元。1300万能做啥,也就够申报1.5个仿制药。这就是为什么埃索美拉唑有上百个受理号,左乙拉西坦有上千个受理号的原因。大量的低质量重复,不但浪费了药企的大量研发资源,而且国家的审批成本、监管成本也会大幅增加,结局是产生大量的僵尸文号。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