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icon
120_120px;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有着怎样的风向标?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4-26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3.医保药品支付标准

目前,我国对药品支付标准的确定主要依据成本情况并辅以相关疗效的考察。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明确表示:由医保相关部门会同其他机构拟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探索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我国各地都在尝试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方案,大部分地区仍以最低中标价、省级中标价、全国均价等为基准,确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

二、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慢病发病率的升高,患者对疗效更加显著的新药需求大大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严重,创新药因巨额研发成本往往定价较高,医保基金支付压力陡增。对于参保患者,由于医保目录药品与临床需求的脱节,目录外的药品负担加重,这也是“看病贵,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的根源之一。我国亟待科学合理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1.“拖沓迟滞”  我国《医保目录》原则上每两周年调整一次,但实际调整工作尤为缓慢。尤其是从2009版到2017版,医保药品目录更新周期长达8年之久。

医保目录调整的滞后性导致我国新药进入目录往往需要等待数年。发达国家的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入相关报销目录的等待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例如美国、法国的新药从上市到进入报销目录的时间是6个月,日本是3个月,而德国、英国只需1个月。

2. 探索“谈判准入”  为了满足临床需求、鼓励医药创新,应缩短创新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的时间,制定高效的动态调整机制。2016—2019年,国家组织了三次药品谈判,将部分急需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这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有益探索。

(1) 第一次谈判:在争议中起步,破土而出。

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有三家药企的专利药完成“降价”。在完成降价的药物中,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替诺福韦酯(韦瑞德)和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种药品降价幅度分别达到67%、54%、55%。

历时半年之久,只有3个产品同意降价,且降价药多面临专利到期的压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首次谈判缺乏具体操作经验,比如降价幅度的依据并不清晰,谈判过程也不透明,谈判降价之后能否进入医保,医院是否招标等后续配套存在诸多疑问。

(2) 第二次谈判:以量换价,成果丰硕。

2017年7月19日,人社部(原)发布了《关于将36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历时3个多月的医保准入谈判,最终确定36个谈判品种进入医保目录并同步确定了这些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达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

12345

上篇:

下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