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有着怎样的风向标?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4-26 打印内容
全国辅助用药目录的制定,是近期继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之后,国家在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方面的又一举措。
4.“价值为先” 我国应树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品评价理念,逐步建立价值评价体系。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对药品进行评价,综合运用药品的相对疗效比较结果、成本—效用分析情况、预算冲击影响,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国家在制定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时应重视药物经济学评价,加强药物经济学研究,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保证医保目录的科学性、公平性。
目录调整应根据我国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临床对药品的需求,主要对重大疾病、慢病等治疗药物进行扩容,同时淘汰了部分临床价值低、经济性差的药品。
三、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生物医药产业的风向标
据悉,2019年目录调整重点考虑基本药物、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调入分方式为常规准入和谈判准入,在满足有效性、安全性等前提下,价格相对较低的,可以通过常规方式纳入目录,价格较高或对医保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应当通过谈判方式准入。此次调整强调了“有进有出”,不符合条件的药物将被调出医保。
1.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剂型创新。
基本药物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物。基本药物是医疗保障的基础。2018年10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与2012年版相比,新版目录增加了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含民族药)。
对于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企业,保证药品质量是首要要求。长远来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才能拿到国家集采的“入场券”,这也是目前国内掀起一致性评价的热潮的根本原因。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基药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基药企业在定价上不可奢望过高。凭借可靠的质量,公平合理的价格,基药企业在广阔的市场里大有可为。比如,通过剂型创新,推出儿童专用剂型,满足儿科用药需求。通过缓释剂型、复方制剂的开发,解决慢性疾病药品繁多、服用频次过密等临床痛点。
2.重大疾病用药:临床急需、疗效显著、以价换量。
癌症、罕见病用药等重大疾病用药是未来生物医药行业重大的增长点。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罕见病多无药可治始终是悬在医疗健康领域上方的“乌云”。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只能是创新,近年来全球药物创新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用药和罕见病用药领域。PD-1、CAR-T等一大批生物创新药陆续问世,为癌症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基因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日渐成熟,为罕见病治疗带来希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