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有着怎样的风向标?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4-26 打印内容
本次谈判将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创新药和罕见病药给予了高度重视,列入“十二五”以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西达本胺、康柏西普、阿帕替尼等全部谈判成功,治疗血友病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重组人干扰素β-1b也都成功纳入药品目录。将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肿瘤靶向药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纳入药品目录,大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兼顾了基金负担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合理医疗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创新。
(3) 第三次谈判:聚焦抗癌药,破解民生痛点。
2018年10月1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简称《通知》)。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包括12个实体肿瘤药和5个血液肿瘤药,均为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治疗药品。
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后,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平均低36%。在这17种谈判药品中,有10种都是2017年后上市的超新药。通过医保对这些优质创新药的战略性购买,可以激励药企的创新。
此次谈判充分说明了抗肿瘤药物进入医保的紧迫性和及时性,也体现了国家对医药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为鼓励尽快研发创新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药企来说,逐渐频繁的国家谈判,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3.探索“能进能出” 国外经验和专家调研结果都表明,300~400种药品即可满足临床基本用药需求。
我国2017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纳入药品品种共2 535个,这其中不乏临床价值低、不符合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品。目录调整应根据我国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临床对药品的需求,主要对重大疾病、慢病等治疗药物进行扩容,同时淘汰了部分临床价值低、经济性差的药品。
在2016年启动医保目录调整时,便有将部分辅助用药调出医保的呼声。尽管最终2017年版较2009年版医保目录删减了31种药品,但由于当时官方并没有针对辅助用药的定义,因此,2017年版医保目录并未将辅助药品调出医保,而是调高辅助药品的自付比例。
2018年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表示,要制订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及省级和各医疗机构辅助用药目录,以加强医疗机构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辅助用药临床应用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