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用药的困境与自我救赎
作者:医药网 来源:医药网 2019-3-21 打印内容
医药观察家:《通知》要求各地上报目录,制定的标准是各地将辅助用药以通用名并按照年度使用金额由多到少排序,选前20个品种上报。这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意味着销量大的药就是辅助用药?这前20个品种的药企会有哪些影响?
徐元虎:选前20个,主要是因其占据了大量的医保基金,目的就是节省医保资金,足见国家整治占据高额医保基金的“辅助用药”的决心。但事实上,并非销量大的药就是辅助用药,不应单纯以销量排名来遴选辅助用药,比如有些治疗性药物价格昂贵、有些疾病发病率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临床用量大,很容易排名前20。这种选择会对前20个品种的药企直接造成销量急剧下滑的影响,同时也会促使这些药企重新定位这些产品及营销模式或者转型。
王恒:由于辅助用药用量大,医保支付得也多,因此“国辅目录”一旦出台,对于在目录内的辅助药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出台之后,医保就会从严支付这类产品,医院就会从严监控这类产品,医生就会从严使用这类产品,更加遵从这类产品的适应症和适用范围。同时,过去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药品,目录出台之后就不能再使用了,销量也势必会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宋建峰:这里首先要求是辅助用药的前20名,也就是先确定属于辅助用药目录,然后再上报。选择前20名,是从医保控费角度来考虑,因为现在的辅助用药一是没有明确标准,又不能一刀切,所以就从用量大的品种入手控制。并不是说用量大就是辅助用药,而是要找出用量大的辅助用药。如果国家对这些用量大的辅助用药进行控制,把这些品种列入“国辅目录”,势必影响这些品种的销量。
医药观察家:1月23日,相关媒体曾针对辅助用药采访了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胡欣介绍了北京医院挑选辅助用药时遵循的几个原则:1.医院用药金额排名前100的;2.没有指南推荐的;3.临床证据不充分的;4.适用于多种疾病的;5.中国药典没有收载的。这些原则对于“国辅目录”标准的制定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宋建峰:这里面有几个观点可以参考:一是用量大,辅助用药目录明确要找用量大的,具有进行控制意义的;二是没有指南推荐的;三是临床证据不充分的。后两个原则个人觉得意义不大,中药有很多药物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因为中医理论很多辨证治疗,比如益气养血就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所以不能单纯根据适用于多种疾病来判断,此外,中国药典收载的也有很多药物是辅助用药。
张善果:胡主任提到的原则有一定的正确性,但绝不是“国辅目录”的制定标准。通常而言,西药治疗的针对性较强,而中成药的治疗范围一般很宽泛,最重要的是很多中成药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临床指南,如果按照以上5个标准作为“国辅目录”的标准,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中药又将遭受重大的行业危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