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机构重大重组 医药行业大变局再次开启?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3-15 打印内容
同样矛盾的是:过去30余次政府强制降低药品零售价和各地政府宣布药品招标结果时,总喜欢推算为百姓节省了多少多少医疗费用,其预测的“美妙”结果却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兑现过,否则的话,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早在20年前就应该停滞不前了,甚至应该是负增长,可现实中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在2倍GDP的增速,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可直至今年春节前几天国务院医改办在总结2017年医改成就时,依然不忘记强调药价又降低超过了15%,而闭口不谈百姓看病的实际负担是否真的减轻了。
其实一项特别惠及民生的改革,政府部门不必着急刻意自我宣布或安排媒体宣布其伟大成就,需要让百姓去亲身体会,成功与否应该由百姓来评价。就像中国的高铁一样,几乎没有百姓不从中受益,自然就得到了真心称赞,因而它无可磨灭的成就也就不需要借助任何夸大。
今年一月份一则官方消息引得社会一片哗然,“我国超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的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了65%”。我不敢探究这一天文数字的真伪,但如果身边几乎没有一位公民体验过家庭医生服务,这个数字就算是14亿人民被全覆盖了,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也许可以理解为,我们主导医改的具体部门太着急了,将美好的愿望提前当作现实了!
关于对医改如何进行评价,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周边的地区与国家都一致安排了第三方(包括邀请麦肯锡、WHO组织等)的客观评价,并及时向国民公开评价结论,自身还要定期接受议会等机构的质询,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偏。
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通过医改使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与个人卫生支出金额的增速基本相当,国家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不会再发生因重大疾病可能引发的整个家庭返贫而出现生存危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改革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做成”好事,而不是“说成”好事。成就是客观存在的,不足也是藏不住的。只有敢于正视不足,才能发奋图强。不应将早就该做的事说成是“伟大成就”,不能将任何尚未解决的问题都归结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二、医改取得真正成功的必备要素
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总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费力不讨好呢?总体感觉是:缺乏符合基本逻辑的顶层设计(经常是自己头痛却去医别人的脚),而且政出多门,缺乏为衣食父母鞠躬尽瘁的责任心,自然效率低下。春天里新一届政府将组成,各项改革还将延续,此时此刻应该反思一下过去多年医改的得与失,以百姓利益为核心,拿出勇气和魄力,重点攻克中国医改的关键顽疾,不能新车走旧辙。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