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机构重大重组 医药行业大变局再次开启?
作者:佚名 来源:医药网 2018-3-15 打印内容
新政府新机遇,“面包会有的”,我们翘首以盼!
3、厘清医改的核心目标与实施的基本逻辑关系,坚持“三医联动”的重要原则
国民健康与医疗保障的供给的确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因为国家所能提供的保障资源是有限的,而国民对保障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且随着国家保障制度从建立到完善,这种反差反而还会加大,因为百姓会有更高的奢望,所以医改需要分阶段推进,而且永远在供需矛盾中寻求平衡。
相对于我国政府目前对医保和公立医疗体系少得可怜的投入而言,目前其实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至少国外的公立医疗体系“看病更难”,如果不是急诊,不知要预约到“猴年马月”。但是国外有私人医疗保险下近乎完美的医疗保障可供选择,有对国民个体重大疾病的国家兜底责任。
在我国新医改众多的纲领性文件与发展规划中,虽然林林总总地提出了许多目标与要求,并附有一批详细的具体指标,但我们居然鲜见医改对国民收益终极目标的详细描述,哪怕是为百姓提升健康与医疗保障水准的阶段性具体小目标也避而不谈。
比如:我国从2011年就推出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类文件详细地规定了目录如何遴选、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甲等医院要如何配备与使用,就是没讲百姓使用基本与非基本药物有哪些实惠和保障权益。
新一轮国家医改自2009年起始,直至6年后的2015年4月才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才第一次明确要求“要牢牢把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这才标志着中国医改从各自为政或者更多的是药改+基层医疗改革转向“三医联动”的正确道路上。
中国医改长期存在着市场化与行政化的争论。一方面是已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医药产品供应,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由行政管控的医疗服务供给,这种“行政化+商品化”的畸形高速发展必然严重扭曲了公立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的运营行为和生存、发展方式。当公立医院所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医疗服务,必须面对市场化的外部环境时,就需要找到一个可相互迁就的“平衡点”。
在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方面,“三医联动”将是突破口。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高,医保在新医改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或者说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对碎片化的医改措施进行有效整合、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综合治理、推动医药产业良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为什么中国的医改必须要走“三医联动”之路?一是医保对医疗、医药资源合理配置与科学使用具有核心杠杆与引领发展的作用。医改就是改医保,既是世界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经验,也是当下我国全面深化医改急需解决的症结;二是政府部门间改革的联动保障机制尚需强化。多部门分权分治,是导致我国医改综合性共治目标难以实现、医改推进速度慢、医改成效与群众获得感仍有差距的主要原因。
上篇:
下篇: